•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主要表现及施治策略研究

宋标 薛莲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212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4

摘要:文章系统梳理高校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过程中出现的典型违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施治策略,期望能够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高校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施治策略,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的政治规矩和行为准则。然而,在高校这一教书育人的特殊环境中,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形象,更破坏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师生关系。因此,深入研究高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主要表现及施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一些高校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有差距,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够,思想上存在松劲懈怠的倾向;有的单位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管党治党不严,纪委监督执纪问责不力,压力传导层层递减,对一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错误行为惩戒力度不够;有的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意识不强,对干部职工及基层单位的日常教育管理监督虚化弱化;有的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缺乏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肆意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些问题不仅违反了党的纪律和规矩,更损害了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和政治生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高校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从中汲取教训,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为高校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国内研究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背景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该规定主要包括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八个方面。2017年10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首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质是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奢靡之风、廉洁从政、工作作风务实等,与此相违背的,就是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配合中央八项规定,中央还制定出台了厉行节约等多项重要党内法规,包括《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

党的二十大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出新部署,提出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

陈菊英[1]认为“八项规定”这一举措深刻彰显了党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决捍卫与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切尊重,紧密契合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现实紧迫性,不仅遵循了生产关系演进的自然法则,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性追求,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进步与政治文明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韩强[2]指出,中央提出并落实“八项规定”这一政治制度,是在党的性质任务和面临的新形势面前作出的重大决策。吴道槐[3]、张嵩[4]、曾令梅[5]等分别阐述了高等院校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二、高校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的主要问题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本应成为引领社会良好风尚的典范。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 “四个意识”不强。有的单位和干部“四个意识”喊得响,实际效果不彰。党性意识不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存在高校特殊化思想,政治敏感度弱,政治站位不高,执行规定滞后,工作停留在表面。对当前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严峻形势、艰巨任务没有清醒认识;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严肃性、政治性以及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到位;对中央各项要求入眼不入心、入耳不入脑,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律己。

2. 党的领导弱化。学校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管党治党不严。班子成员政治担当不够,不敢抓不善管,对一些错误行为惩戒力度不够。纪委履行监督责任不力,对学校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风险点没有及时关注、采取有力措施,导致学校违纪问题频发,存在执纪不严、轻打轻放等问题。有的纪委对公款宴请、违规发放津补贴等问题多采取退款、提醒谈话了事,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利用学校发生的违纪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学校财务等有关职能部门审核把关不严。处理、警示不到位,把关不严,就是放纵“四风”。

3. 缺乏责任担当。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意识不强,履行对干部职工的日常教育管理监督职责虚化弱化,怕得罪人思想严重,缺乏敢于担当的魄力。一些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超标准接待、违规发放津补贴等问题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经基层单位党政集体研究或主要领导提议、批准后发生的,尤其在学院、基建后勤、基金会、校办企业等单位表现更为突出。有的高校纪委对此监督不足,有时仅是对事对人进行处理,而没有深挖违纪行为背后的单位应承担应整改的问题。

4. 纪律观念淡漠。有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缺乏纪律和规矩意识,毫无敬畏之心。受不良风气影响严重,在实际工作中,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说一套做一套,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识不足,以种种理由和借口肆意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的领导干部示范作用发挥不够,有的党员教师忘记自己的党员第一身份和教师的神圣职责,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甚至采用弄虚作假的手段,没有做到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违背师德,败坏师风。

高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违规吃喝问题。一些高校领导干部或教职员工存在“吃公函”“吃食堂”“吃老板”“吃下级”现象,他们利用公款进行聚餐、宴请等活动,不仅挥霍浪费,而且往往选择高档餐厅或酒店,甚至消费名贵烟酒等高档商品。通过虚构业务内容、编造虚假报销凭证等手段,将公款用于个人消费或宴请他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或职务之便,将公款吃喝作为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通过违规吃喝来拉近关系、交换利益。如北京某学院团委干部多次公款吃喝,虚构“志愿服务”“篮球赛”等名目公款报销餐费,多次违规报销团委活动用餐费用,多次以虚增用餐人数方式超标准报销误餐费用[6]。

2. 公车私用问题。高校公车私用与违规报销租车费问题,是当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一些高校在公车管理方面存在制度漏洞,如审批程序不严、监管不力,导致公车私用现象频发。少数人员通过虚构租车业务、伪造租车合同和发票等手段,套取租车费用。他们将个人出行费用、私人车辆维护费用等以租车费名义报销,甚至与租车公司勾结,虚构租车事实,从中牟取私利。如广安某学院原党委书记长期安排公车接送其往返单位至成都家中或南充办私事,驾驶员以两人出差名义公款报销接送期间的住宿费、差旅费等 [7]。

3. 违规发放津补贴问题。高校违规发放津补贴问题,是教育领域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高校在违规发放津补贴方面可能通过巧立名目,如设立“加班补贴”、“值班补贴”、“过节费”或超标准、超范围发放津补贴等,来规避监管,实则是以津补贴的形式发放福利。通过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手段,将津补贴作为一种“福利”或“奖励”,发放给自己或关系密切的教职工,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公平和正义。如肇庆某高校领导改变专项资金管理方式和支出范围,以劳务费、培训费等名义虚列支出,向教职工违规发放津补贴,自己从中获利[8]。

4. 违规报销与套取资金。高校违规报销与套取资金问题,是教育领域腐败现象的重要一环。一些高校人员通过虚构业务内容、编造虚假报销凭证等手段,将个人消费或非法支出纳入公款报销范畴,以此套取资金。如天津某大学教师利用职务身份便利,伙同他人签订虚假技术开立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虚构的技术开发合同,套取配套科研经费[9]。

三、高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原因剖析

高等院校,作为学术探索与人才孵化的圣地,其基石应牢固奠定于严谨治学与清廉自律之上。然而,近年来,部分学府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过程中偏离了轨道,这一现象不仅侵蚀了高等教育的圣洁形象,也悄然间对社会风气投下了阴影。为了透彻洞悉这一背离现象的根源所在,我们需从多维度出发,进行详尽而深入的剖析:

1. 制度设计与执行存在漏洞。制度设计与执行上的漏洞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导致制度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有效约束行为。另一方面,即便有了完善的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如人情因素、利益纠葛等)未能严格执行,使得制度成为“纸老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 监管机制不健全与执行力弱。监管机制的缺失和执行力不足是另一大原因。高校内部监督机制往往侧重于教学科研质量的把控,而对于财务管理、公务接待等方面的监督相对薄弱。对于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往往停留在警告、通报批评等层面,缺乏足够的震慑力,使得一些教职工抱有侥幸心理,敢于触碰红线。

3. 思想认识不足与观念滞后。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及教职工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入,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高校作为象牙塔,应享有一定的“特权”,对纪律约束的敏感性不足,导致在执行八项规定时打折扣、搞变通。

4. 利益驱动与权力寻租。利益驱动和权力寻租是导致高校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因素。部分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在项目审批、经费使用、职务晋升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礼品礼金,甚至存在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同时,一些教职工也试图通过违规手段获取个人利益,如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违规报销费用等,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高校的公平、公正氛围。

5. 校园文化与氛围的负面影响。校园文化与氛围对教职工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高校内部缺乏正直、诚信的文化氛围,教职工就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违规违纪的念头。部分高校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过于注重学历、职称等硬件条件,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纪律意识等软件条件,这也为违规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四、高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施治策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融入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的形象、推动社会风气好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高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1. 把纪律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高校应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定期组织专题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同时,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警示教育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党员、干部将外在的纪律规范内化为深植于心的自律意识,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深刻转变。

2. 系统性创新宣传渠道。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和平台,广泛宣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成效,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开展“廉洁文化月”等活动,通过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征文比赛等形式,让廉洁文化深深植根于心,化作师生日常行为之自觉,引领校园风尚新篇章。

3. 全过程筑牢思想堤坝。定期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让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从案例中汲取教训,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制定防控措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防止和纠正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制定相关制度、明确监督职责、加强监督检查等。

1.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高校应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述责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完善财务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等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流程,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2. 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实。成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定期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明察暗访、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违纪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同时,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监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

3. 加强内部审计,防范经济风险。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学校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发现潜在的经济风险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纠正。同时,加强对科研经费、专项经费等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结合日常监督、审查调查、巡视巡察等发现的地区性行业性作风问题,高质量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不断建立健全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督能力

1. 加强队伍建设是提高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注重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优良的监督队伍。通过加强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监督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监督作用。

2. 高校还应该加强对监督人员的考核和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表现突出的监督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监督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调整岗位。

3. 加强高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施治策略研究,是新时代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检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遏制高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现象发生,推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高校,作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坚实基石,其风气建设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面对高校领域内存在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种种现象,诸如公款消费泛滥、违规津贴补贴发放以及公车私用等不当行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警醒与紧迫感正视其严重性。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首要之务在于深化思想教育,强化教职工的政治敏感性和纪律观念,让廉洁自律成为每位师生的自觉追求。同时,构建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大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树立鲜明的纪律导向,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让任何敢于触碰纪律红线者付出沉重代价。此外,我们还应持续优化制度设计,通过制度创新引领风气之先,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将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展望未来,高校应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将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纪律保障,确保高校始终走在社会风气引领的前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不竭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菊英.从八项规定实践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5P26.

[2]韩强.中央“八项规定”有效实施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借鉴[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6P16.

[3]吴道槐.持续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J].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2(006).

[4]张嵩.浅谈构建高校落实“八项规定”精神长效机制[J].办公室业务,2020,12P51.

[5]曾令梅.高校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治与社会,2014,11P179.

[6]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https://www.ccdi.gov.cn/jdjbnew/wfbxgd/202203/t20220330_182929.html.2021-12-28.

[7]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209/t20220929_221352.html.2022-09-29.

[8]南澳清风.https://www.gdjct.gd.gov.cn/SJW/content/post_201807.html.2024-09-14.

[9]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s://wen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107ANFZ0BXSK4/index.html?docId=pl5PTLOzdgk/ystMAnnqeMvQmOfcpcxp2klAsMp/PC1CSOtC2cQD45/dgBYosE2gX7Xps4Gs3lvOu6ZV0ksUCqYqGe3kGlxj6FIzGCs9Git95OUpmWhz7zvrNsouTeXR.2021-10-16.

作者简介:宋标(1977-),男,硕士,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专项课题(2023nxddflzjs-zd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