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的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苏仁辉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219期
福建省石狮鹏山工贸学校 石狮 362700

摘要:随着新质生产力观念的深入,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发展,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重要性,然后评估了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当前的人才培养现状,并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创新培养模式和强化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的策略。这些发现对于制定更为高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及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产教融合;实践教学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the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making it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optimize talent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new energy vehicle maintenance. This study firs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It then evaluates the current state of talent training in vocational schools for new energy vehicle maintenance and reveal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practical teaching. These findings hold significan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formulating more efficient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promoting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productivity;new energyvehicles;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practical teaching

一、引言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等新型动力形式的推广,传统的汽车维修技能已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因此,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技术技能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行业发展相结合,聚焦于电池管理系统(BMS)、电动机控制技术、动力系统集成等领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

针对当前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脱节,课程应强调项目化学习(PBL)与实习实训相结合。通过企业参与的真实项目,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课堂+车间”的双重教学模式,定期组织现场教学与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和解决问题。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引进行业内技术专家与企业一线技师,作为兼职讲师或指导老师,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与应用性。

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重视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技巧,强调服务意识与客户导向。

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化与培训模式的创新,应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此外,引入VR/AR技术进行远程实训,解决实训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虚拟仿真提高学生的实操体验,预计年内将在所有班级推广使用。

二、新质生产力概念分析

2.1新质生产力内涵解读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通过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生产力提升的能力。这一概念立足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强调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是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拓展与深化。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教学中,应注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需要在课程中融入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在未来快速变化的就业环境中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2.2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加剧,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热点。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EV)销量突破1000万辆,同比增长近55%。中国市场在这一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0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68%。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斯拉作为市场的领军企业,其Model3与ModelY车型在全球范围内热销,具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国产品牌如比亚迪、小鹏、蔚来等快速崛起,凭借智能网联及高性价比产品不断抢占市场份额。例如,比亚迪在2022年交付电动汽车突破20万辆,其“刀片电池”技术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上充满竞争力。

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22年底,中国公共充电桩总数达约1.5万个,其中直流快充桩占比超过60%。未来5年,预计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充电网络建设,进一步缓解“充电难”问题。

政策层面,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促进了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与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应紧密围绕行业现状,通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市场和技术的发展需求。

三、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现况

3.1人才培养现状评估

在评估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时,调研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不同维修技术岗位的专业人才需求比例及增长率。其中,新能源汽车机电维修人员的需求占比最高,达到45%,其年增长率为8%,表征了岗位的快速扩张及迫切的人才需求。针对技能要求水平,高级技师占据了机电维修和性能检测岗位的主流,这凸显了行业对于高端技能人才的渴求。

通过模型估计,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是无法满足未来五年行业人才发展趋势的。我们采集了大量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以及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标准,进行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在纳入行业技能更新换代的影响因子后,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技能适应度将面临落后于行业发展的风险。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培训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目前课程多集中于传统汽车维修知识,新能源汽车特有的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系统等专业知识尚未得到充分涵盖,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此外,实践环节不足,实训基地资源匮乏,企业合作不深入,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其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不足,以至于在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方面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现有教师多来自传统汽车维修领域,缺乏对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深入理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教师培训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再次,教学设施和设备陈旧,不能满足现代新能源汽车维修的需要。现有实验设备无法反映新能源汽车的最新技术动态,影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最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不足。较少引入项目制、比赛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激励,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面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就业指导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等多方面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教育模式,确保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人才培养策略构建

4.1培养模式创新

在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构建过程中,我们强调以产教融合为核心,通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整个教育培养系统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根据《汽修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在校企合作的分支过程中,三条并行路径同时发挥作用。一是企业协同教师共同开发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将联合开发的课程与标准化考核体系相结合,以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二是针对具体的行业需求定制实训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更重视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三是设计师资交流计划,旨在提高教师团队的行业敏感度和实操能力,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适应性。

实施教学活动阶段,采用的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配合现场实操,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技能培养。

综上所述,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流程与活动,确保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既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又能够兼顾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4.2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针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采取结合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的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场适应能力。首要任务是精细化规划课程体系,遵循“工学交替”模式,对标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结构,从而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技能需求高度一致。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构造、工作原理及维修技术,学习体验得以增强,技能实践得以巩固。

细化实施时,实践教学应小组化进行,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生产线上的实际操作场景重现于课堂,每组学生需完成从基础部件拆装到系统故障诊断的完整流程。在此基础上,开展模拟企业运营活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产教融合策略中,校企合作是关键一环,通过签订协议确定合作框架,邀请行业内的大中型企业参与教学过程设计,提供实习实训平台。此外,通过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行业动态和先进技术,为其日后的就业搭建桥梁。

评价体系的构建同样至关重要,除了传统的理论考核外,更应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及问题解决能力。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引入企业评价和同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体现产业需求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

总体而言,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战略的推行,必将促进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快速成长,加速其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转化,缩短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之间的鸿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输送更多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结论

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应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出发,以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挑战。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引入现代制造技术、智能控制、电子电气等多学科交叉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技能。具体而言,课程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占总学时30%),包括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充电技术等;技术实践模块(占总学时50%),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训及实习提升学生对新能源汽车构造与维修的理解;创新能力模块(占总学时20%),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社会实践,以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

师资力量建设不容忽视,建议开展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并设置产业导师制度,通过以项目为导向的实习安排,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磨练技能,从而缩短其转型为合格技术人才的时间。

评价体系应与新质量生产力相适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设计、团队协作等方面,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例如实训成绩占总评的40%,创新能力项目评分占30%,专业知识考核占30%,确保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明确面向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需求,培养具备维修、管理、售后服务等综合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在售后服务领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以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实际要求。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升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将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最后,学校还需定期评估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动态变化,及时优化课际内容和教学策略,确保培养方案始终与行业需求相一致,推动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敏,时慧.中职院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汽车与驾驶维修,2024

[2]李国帅."岗课赛证"融通视阈下中职《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检修》课程开发与实践[J],2023

[3]张婷婷."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客车推广行为演化博弈及政策效应研究[J],2024

注:【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编号:Fjxczx23-28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