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有机融合与实践探索
摘要:“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明确了高校人才培养新目标、新要求,为革新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互联互通时代的到来,为创新创业创造了很多可发展的空间和机遇,让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同时互联互通的时代也对高校在培养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人才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大思政;创新创业;“一站式”学生社区
近年来一些高校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比如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了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开设了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了建立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了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同时将师生共驻实验室纳入教师考核标准。明确了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对教师进行了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创建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以上途径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明显增强,投身创新项目、创新社团、创新比赛的学生显著增加[2]。
一、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视角来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需加强。
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大思政”的育人思想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割裂的体系,
二者者无法有机融合[3]。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不完善
和国外一些高校相比,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学科基础相对薄弱,有些高校虽然已经把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讲授内容不够全面和系统,老师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授也只是照本宣科,乏味的课程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更多的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以创业指导和创业大赛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4]。
(二)“大思政”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弱化
目前高校仍将创新创业教育仅作为一种育才手段,而忽视了它的育人功能。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的专业教师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欠缺,将教育任务局限于单纯地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普遍存在“只教不育”的现象。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大思政”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弱化。
(三)“大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平台缺失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各自为阵”的问题,由于缺少合力大平台载体,未能将“大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活动组织、师资培训和机制保障等各个环节,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缺乏有机呼应,导致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结合“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出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对策。
立足“大思政”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致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大思政”教育的合力平台,在大平台机制下,让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托举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新突破。
(一)让“大思政”的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到创新创业教育课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商业或社会性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大有不同,需要以人才培养作为双创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型创新创业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2]。高校在制定与实施双创教育方案时,一是要注重发挥高校办学优势,重视学生本身的专业教育,管理学生完成本科阶段的课程与学分,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良好的自控自学能力;二是要促进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掌握多种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助力学生创业,并使之受益于创业全过程[2]。
(二)双“专”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
专职辅导员协同专业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项目研讨、专业实训课程等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中,让思想政治与创新实践、学科前沿、行业特色等内容有机融合。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组建专职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的“课程思政”队伍。辅导员通过培训和考核,具备授课能力和综合素质后可以从“幕后”转到“台前”,双“专”共同配合讲授创新创业专业类特色课程,使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上形成无缝衔接。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方面,以双“专”协同共同指导学生,辅导员要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专业特色,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强化学生积极向上进取的意识。专任教师做好技能指导。
(三)“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大平台助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落地实践。
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以及双“专”协同的课程需求为导向,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成立“心语工作室”、“导航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室”、“启明心谈”线上预约系统等。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导,构建适应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谈心谈话”为突破口,打通高校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建立“启明心谈”线上预约系统,打通学生精准联系教师的途径。同时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放访谈室和团队空间,免费提供咖啡、果汁、奶茶等饮品,在放松的环境之下开展一对一访谈,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对接和专业指导。
专业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实践等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可以利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便利条件,和专职辅导员一起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让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动上下沉至“一站式”学生社区,不局限于课堂。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拓宽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不局限于科研训练和项目实践等。
通过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发挥学生干部、朋辈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主动投入创新创业活动当中。同时,根据学生的优势和兴趣教师需合理组建实践学习小组、为助力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实施需要岗位分工安排科学化,把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需从思想、行为、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1]。
三、结束语
双创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5],把创新创业课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和众创空间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与飞跃。让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整个育人体系中,吸引学生参与,把奇思妙想的种子播撒到充满生机的高校土壤,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不仅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思路。将“全员、全过程、全方面”的“大思政”的理念巧妙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认真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齐心协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打造更宽广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大胆创新、科学创业,才能不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6]。
参考文献:
[1]郝尧.大思政背景下以思政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N].新乡日报,2024-03-05(004).DOI:10.28909/n.cnki.nxxbr.2024.000367.
[2]周洪宇.2016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热点前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立明-《中国教育报》-2016-0310
[3]穆标“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江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中国就业》-2024-03-11
[4]李雪娇“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1):141-142.
[5]刘亚娟.民办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王勇凯.“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双创”教育模式探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32(0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