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习近平知青经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李薇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219期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300

摘要:习近平的知青经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加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引导大学生学好青年习近平坚守初心、真抓实干和开拓创新的大学问,用奋斗热血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关键词:青年习近平,知青经历,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正稳步推进,各高等院校的软硬件条件也在稳步提升。但与此同时,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易受政策制度调整演进、社会思潮多元共进、教育引导延时跟进、技术更新加速快进[1]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理性地看待社会现状,也出现了一些如“读书无用论”、“精致的利己主义”、“躺平青年”等价值观问题。面对新时代青年所处的新环境、新特点,这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围绕如何创新性地提高育人工作的方法与手段,用贴近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引导,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亟需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

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中的重要成长阶段,这既是一部年轻党员的成长史,更是共产党人心系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壮丽诗篇,其间的奋斗历程和精神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知青时期的习近平,与大学生年龄相近,研究知青经历对习近平同志成长的影响,对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目前,各专家学者对习近平知青经历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探究。王翔宇[2]从环境、主体、客体三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知青经历的思政育人元素,以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提出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张善柱[3]等人研究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他提出要引导青少年端正劳动态度、涵养劳动品德、提升劳动技能,树立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观念;张畅[4]将习近平知青故事内蕴的“迷茫”与“适应”“磨砺”与“坚韧”“扎根”与“立志”等七对关键词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提升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马赛[5]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生动鲜活的习近平七年知青经历相融合,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探索思政育人功效。

截至2024年10月24日,通过中国知网分别检索主题“习近平知青岁月”和“习近平知青经历”发现相关文章为731条和52条,而关于主题“习近平知青岁月思想政治教育”和“习近平知青经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则仅有89条和11条,分析这些数据不难发现,目前对习近平知青经历融入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薄弱状态,亟待深入研究、挖掘。

1习近平知青经历的思政元素

1.1“为人民做实事”的思想经历

1969年初,年仅15岁的习近平下乡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落户插队。当时一起离开北京前往延川县的知识青年有1300多名。习近平回忆,临行时的火车站台上,即将出行的知青哭成一片,只有他一个人在笑。大家觉得很奇怪。原来是受当时“黑帮子弟”标签的影响,青年习近平意识到,留在北京极有可能小命难保,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

刚到梁家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漫天的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当时农村卫生条件不好,在昏暗的窑洞内,跳蚤咬人又凶又狠,青年习近平皮肤很敏感,每次一咬就红一大片,红肿的地方又长水泡,奇痒无比、非常难受。多少知青想尽办法要回城,当时的习近平难道没有彷徨、迷惘吗?从北京到梁家河,巨大的反差让习近平只待了三个多月就跑回北京。然而,在北京被作为倒流人口关了半年之后,习近平意识到唯一的出路是只能回延川。习近平说,从那一次之后才真正融入群众。最终,他克服了“五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生活关和思想关,在梁家河踏实坚守7年。

后来,习近平深情回忆道[6],“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1.2“自找苦吃”的劳动经历

陕西的冬天是十分寒冷的,大冬天下到粪池里起粪,这是当时农村最苦的活。去起粪就得把鞋子脱了,把裤腿挽起来,用铁锹一锹一锹往上起,腿和脚被冰碴划出一道道血印子。时间久了,弄得满身既有汗水又有粪尿,冷风一吹,全身冰凉。但就是这样的活,青年习近平每次总是第一个跳下去、抢着干。

1974年的梁家河村,做饭、照明、取暖用的都是煤。身为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历经重重困难带领社员们建造沼气池。在青年习近平的坚守下,沼气池终于建成了。可他高兴不起来,输气管接好后,就是不出气。他反复地检查,问题最终锁定在了导气管上。习近平找来一根铁扦子,用力捅了捅,一股粪水立即喷射出来,溅了他一脸。管子传来了“呲呲”的出气声。青年习近平顾不上洗,用手抹了一把脸,重新接好管子,擦燃火柴,灶台上蹿起约一尺高的火焰,沼气池建成了!

临近五四青年节到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能吃苦、肯奋斗”,这不仅是总书记对自己的要求,也承载了他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也正是凭借这种信念,他在正定,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他在厦门,主动分管“三农”工作;他在宁德,励志“摆脱贫困”……他说:“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

1.3“拼搏奋斗”的工作经历

青年习近平不仅肯干、实干、苦干,更勇于第一个“吃螃蟹”。梁家河普及沼气后,青年习近平谋划着给村里人办更多的实事。村子里有人会铁匠手艺,习近平想[7]:“何不让他发挥特长,服务村民,为村民打农具、修农具?”于是,梁家河盖了一间打铁的“小车间”,成立了第一家铁业社。

按照这个路子,习近平又想出了许多发展的点子。他召集村里人开会说[7]:“像煤油这种必需品,我们完全可以把文安驿供销社的东西拿一部分回来,在村上统一销售,我们再按单子定期跟他们结账。”于是,梁家河建成了第一家代销店。

以前村里没有井,只能在河边挖个渗水坑,人畜共用,不仅不卫生,一旦遇到山洪暴发,村民就无水可吃,于是青年近平带领大家打了第一口甜水井。

在当年那个以粮为纲的岁月里,青年习近平冒着被扣帽子的危险,办起了缝纫社、建了磨坊……这些举措,都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郡县治则天下治。青年习近平勇立潮头,干出了不一样的业绩。总书记的治国理政就是从这里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一带一路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作风建设到自我革命,这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卓绝智慧和思想伟力!

2感悟习近平知青经历的思想伟力

七年知青经历是青年习近平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奋斗的成长史,蕴含着青年习近平坚守初心的大学问、真抓实干的大学问、开拓创新的大学问,这些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育人元素。

2.1学习青年习近平“坚守初心”的大学问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先后一共递交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他克服“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始终不忘“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拼搏在前、劳动在前、吃苦在前。对于一名普通的思政工作者来说,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努力当好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让他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践行中肆意挥洒青春热血和汗水。

2.2学习青年习近平“真抓实干”的大学问

青年习近平不仅在第一线指挥,也在第一线劳动,打坝淤地、起粪浇地从不含糊,铲土、搬大石块砌堤围,“白加黑”、“五加二”,付出了他全部的热情和精力,真抓实干做实事,让老百姓踏踏实实过上好日子。对于思政辅导员来说,评优评先、党员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学风建设、心理危机干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等事务性工作较为繁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做一根怎样的针、如何提升自身穿针引线的能力,是所有思政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2.3学习青年习近平“开拓创新”的大学问

青年习近平不仅敢于直面“黑帮子弟”的苦难标签,还敢于直面黄土高原的恶劣环境,更敢于顽强拼搏和砥砺奋斗,与大家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带领社员们热火朝天发展生产,用热血和汗水创造新事物,书写一个黄土地的传奇。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要贴近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开拓创新做实事、解学生之所难,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不难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十分重视的。党的十九大报告[8]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党的二十大报告[9]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在众多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发表了重要讲话,其内容涵盖了诸多方面,例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等,这无一不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朋友的殷殷嘱托和切切期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升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水平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4习近平知青经历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习近平七年知青经历不仅是一部年轻党员的成长史,更是共产党人心系人民、心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壮丽篇章,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渠道、发挥新媒体技术的育人作用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环境为抓手,将习近平知青经历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切实感悟领袖魅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4.1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渠道

将习近平知青经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中,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运用习近平知青经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相关课程[10]。在学习借鉴习近平知青经历的基础上,提升课堂多样性、趣味性。同时发挥第二课堂和“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作用,将习近平知青经历融入各类实践活动的拓展中去,通过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熏陶、引导学生,更好地内化和践行习近平知青经历蕴含的育人价值。

4.2发挥新媒体技术的育人作用

当今社会,网络空间己经成为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全新领域。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大多数青年学子获取知识、表达个人观点和分享个人生活的主要渠道,因此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习近平知青经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同时提升中国故事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稳步推进习近平知青经历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动画”、“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呈现,并穿插习近平总书记一脉相承的治国理政思想,以更加接地气、时代性强、吸引力高的形式展现在青年大学生面前,提升育人效果。

4.3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环境

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有其不能代替性,主要包括线下物质环境和线上文化环境,两者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容小觑。在线下物质环境的设计中,可以将习近平知青经历的相关元素融入教室、宿舍、图书馆等校园建筑,在学生宿舍楼道或走廊构建文化长廊,利用重大的节庆日为契机,引导学生参观学习等;在线上文化环境的营造中,可以将习近平知青经历与校风、教风、考风、学风相融合,宣传部门利用好校园广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祝大勇,贾立平.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及其现实启示[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7(02):87-96.DOI:10.16513/j.shzyhxjzgyj.2021.02.011.

[2]王翔宇.习近平知青岁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24.DOI:10.27793/d.cnki.gsdsw.2024.000008.

[3]张善柱,李珂.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蕴含的劳动教育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59-61.

[4]张畅.习近平知青故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4(01):145-151.

[5]马赛.习近平陕北知青经历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22,7(01):59-63.

[6]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全国新书目,2002(12):26.

[7]《梁家河》编写组.梁家河[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05.177.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10]赵伶俐.习近平知青经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23.

作者简介:李薇(出生年1995),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福建省南平市人),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