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态同频策略在幼儿园“池塘边”场景式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徐冰倩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221期
昆山市周市镇金塘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教育领域,三态同频策略——情感同频、认知同频和行为同频——正逐渐被认识到其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策略如何在幼儿园的“池塘边”场景式活动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分析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维度的同频互动,将揭示如何构建一个支持性和响应性的学习环境,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其在社交、情感和认知上的成长。

关键词:三态同频策略;幼儿园;场景式活动

引言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家长期望的提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态同频策略应运而生,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维度的协调一致,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三态同频策略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情感同频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幼儿于关爱氛围能感安全信任,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敏锐感知其情绪并引导,助力心理健康与情感发展,如游戏受挫时教师的共情陪伴。认知同频契合幼儿思维发展,其认知逐步形成且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借助故事、游戏等传授知识技能,像用实物教数学概念更易被接受。行为同频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他们模仿性强,教师规范自身言行示范,可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生活与社交礼仪习惯,如教师礼貌待人、有序排队,幼儿便会效仿,为其未来社会交往筑牢根基。

二、“池塘边”场景式活动设计

2.1 “池塘边” 场景式活动的教育目标

“池塘边” 场景式活动旨在多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知识与认知方面,让幼儿了解池塘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水生植物、动物等,认识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初步构建对自然生态的认知体系。在情感与态度上,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幼儿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奇妙与美好,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技能与能力方面,锻炼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观察池塘边的事物,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并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进行表达,同时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如制作简易的池塘生态瓶,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池塘边” 场景式活动的内容与结构

活动内容围绕池塘边的自然元素展开,可以包括观察池塘中的水生动植物,如小鱼、蝌蚪、荷花、浮萍等;探索池塘边的陆地生物,像青蛙、蜗牛、各种昆虫等;感受池塘周边的自然环境,如泥土、石头、水流等。活动结构上,分为多个阶段。初期为导入阶段,教师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幼儿介绍池塘的魅力,引发幼儿的兴趣。然后进入实地观察阶段,带领幼儿来到池塘边,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各种生物和环境,并进行简单的记录。中期开展探索与实践活动,如组织幼儿讨论池塘生物的生存需求,尝试模拟池塘生态环境制作生态瓶等。后期则是总结与分享阶段,幼儿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分享,进一步深化对池塘生态的理解和感受。

2.3 “池塘边” 场景式活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逼真的池塘边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例如,在教室的一角布置池塘边的场景,放置一些仿真的动植物模型,让幼儿在室内也能进行初步的观察和探索。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如 “为什么小鱼会在水中游来游去?”“青蛙的皮肤为什么是湿漉漉的?” 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合作学习策略也不可或缺,组织幼儿分组进行活动,如共同制作生态瓶,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三、三态同频策略在“池塘边”场景式活动中的应用

3.1 情感同频:建立师生情感联系的方法

在 “池塘边” 场景式活动中,教师要时刻保持与幼儿的情感同频。活动开始前,教师以热情洋溢的态度向幼儿介绍活动内容,分享自己对池塘的喜爱之情,感染幼儿,让他们对活动充满期待。在实地观察时,教师要与幼儿一同感受自然的美好,当幼儿发现新奇的事物而兴奋不已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与他们一起欢呼雀跃,共同分享这份喜悦。如果有幼儿因为害怕池塘中的小动物而表现出恐惧,教师要温柔地安抚,用亲切的语言和轻柔的动作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如蹲下身子,轻轻握住幼儿的手说:“别害怕,它不会伤害我们的,我们可以慢慢地观察它。” 在活动结束后的分享环节,教师认真倾听幼儿的感受和想法,对他们的表达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从而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3.2 认知同频: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策略

为实现认知同频,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设计活动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介绍池塘生物时,采用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例如,向幼儿解释蝌蚪的变化过程时,可以说:“小蝌蚪就像一个个小逗号,它们慢慢长大,先长出两条后腿,就像多了两个小桨,然后又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消失,就变成了会跳的小青蛙啦。” 同时,利用直观的教具辅助教学,如展示蝌蚪变青蛙的图片或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这一复杂的生命历程。在引导幼儿探索池塘生态系统时,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如问幼儿:“我们看到小鱼在水里游,那它们吃什么呢?池塘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给小鱼吃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幼儿逐步深入思考,构建起对池塘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等概念的初步认知。在活动中,还可以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根据幼儿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引导,进一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3.3 行为同频:引导幼儿行为习惯的实践技巧

教师在 “池塘边” 场景式活动中的行为示范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观察池塘生物时,教师要轻声细语,避免惊扰到小动物,幼儿也会随之学会安静地观察。教师如果看到地上有垃圾主动捡起,放入垃圾桶,幼儿也会受到感染,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在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生态瓶时,教师规范地操作工具,有条不紊地进行制作步骤,幼儿会模仿教师的行为,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且,教师在与同伴交流互动中表现出的礼貌、合作等行为,也会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例如,教师在与其他教师或家长志愿者合作时,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幼儿在小组活动中也会更积极地与同伴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任务。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三态同频策略在幼儿园“池塘边”场景式活动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该策略在促进幼儿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三态同频策略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更加和谐、互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徐一辰.幼儿园自然角场景式学习环境创设的“三重视角”[J].幼儿100(教师版),2024,(03):25-27.

[2]李欣桐,巩超.基于幼儿园场景的儿童互动式玩具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14):75.

[3]刘洪玉,王笠入.幼儿园场景化课程视角下区域活动的质量提升[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11):23-2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