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与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陈琦惠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234期
浙江省诸暨市石东线岭北镇中心学校 浙江诸暨 311800

摘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教材设计与作业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整合多元资源、设计探究型作业以及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与实际应用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浙教版教材中的创新教学设计,力求为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初中科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作业设计;创新

前言

初中科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作为当前中学阶段广泛使用的教材之一,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潜力,仍是许多教师面临的挑战。为此,本文提出通过整合多元资源、设计探究型作业以及结合生活实际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应用性。

一、整合多元资源,提升科学课堂趣味性

课程内容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还体现在科学知识的引入方式和深度上[1]。以《日地月的相对运动》这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地球、太阳、月球的相对运动时,常常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而缺乏对其实际现象的感知和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资源来打破课堂的单一性,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日地月相对运动的动态演示,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天体的运动轨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的模拟软件,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在不同条件下,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角度变化,深刻理解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的发生条件及其原理。

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合理的作业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日地月的相对运动》这一课,作业设计应以多元化的形式为主,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探索。除了传统的书面作业外,可以设置与天文观测相关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外自行观察月亮的变化,记录并拍摄不同时间段的月亮图像,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月亮的运动规律。此外,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查找,了解不同地区对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的观察记录,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业设计的创新性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持续兴趣。

二、设计探究型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型作业与传统作业相比,着重于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与问题的提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探究型作业能够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探索的主体,形成更加深刻的知识内化。科学课程中的诸多概念和现象,往往蕴含着复杂的规律和深刻的科学道理。通过探究型作业,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规律,还能培养出在面对问题时如何组织思维、合理推理的能力。尤其在涉及复杂的自然现象或概念时,探究型作业能够帮助学生跳出传统课堂的框架,真正从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在未知情况下如何展开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以“太阳系的组成与结构”这一课为例,传统作业主要是要求学生列出太阳系的行星及其特征,这样的作业内容虽能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知识,但并未深入到学生自主探究的层面。而探究型作业则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设计一个让学生思考并展示“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公转轨道是否对其形成及分布有影响”的任务。通过这一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天体运动规律、理解科学方法的能力。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与推理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团队合作与知识的交流。

三、结合生活实际,增强科学知识的应用性

科学知识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的背景,往往会显得抽象难懂,难以引发学生的认同和参与感。因此,教师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科学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应用。例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动物”这一课时,教材中不仅介绍了动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特征,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理解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多姿多彩的动物”一课为例,教材在讲解动物的多样性时,可以结合学生身边常见的动植物进行讨论,例如,探讨家禽的种类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分析野生动物如何通过不同的生理特征适应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动物园,亲身感受动物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从而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如观察植物或昆虫的栖息地,分析它们如何利用环境资源生存。通过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学生不仅理解了动物的分类和演化,还学会了如何观察和分析身边的自然现象,从而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总结

本文通过探讨基于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创新研究,提出了提升课堂趣味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增强科学知识应用性的教学策略。通过整合多元资源,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设计探究型作业,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其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赵玉亚.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作业创新设计优化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4,(05):9-11.

[2]钱俊.指向科学思维的初中科学作业设计[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4,(03):75-8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