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袁为平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231期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官亭九年制学校 748505

摘要: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批判性思维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对于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以及终身学习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不仅是学生认知物质世界、理解化学原理的起点,也是培养其科学精神、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平台。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分析、评价、推理、判断等高级认知技能,形成独立见解并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在化学学科中,批判性思维表现为对化学概念、原理、实验现象的质疑、分析、验证及创新应用。初中化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当前,部分初中化学课堂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质疑的机会,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

(二)实验教学的不足

虽然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限于教学资源、安全考虑等因素,部分学校化学实验开展不充分,学生难以通过亲手操作深化理解,更难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评价体系的单一

当前评价体系往往过分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与再现,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不利于激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批判性思维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未知。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层次性和启发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例如,在进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水的蒸发、铁钉生锈等,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水蒸发后质量没有减少,而铁钉生锈后质量却增加了?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哪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哪种属于化学变化?你能否举出更多类似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区别?”。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本质,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强化实验教学,促进批判性实践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其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例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时,教师首先介绍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如加热高锰酸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如为什么选择这种反应物、如何控制反应条件等。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气体收集的速度、气体的性质等。随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如果改变反应物的量或反应条件,氧气的制取效果会如何变化?”引导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进行探究,并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和发现,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施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与批判能力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观察实验现象,还需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不断质疑、探究、反思和评估,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例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问:“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如使用阶梯蜡烛实验)、溶解性(如向盛有水的塑料瓶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以及化学性质(如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支持燃烧等)。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批判性思考,如分析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探讨实验误差的来源等。

(四)鼓励质疑与反思,培养批判性态度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教师及实验结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优化学习策略和方法。教师应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实验现象及结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培养其批判性态度。例如,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中,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浓度的酸或碱对反应速率和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束后,鼓励学生反思:“我们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操作失误?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实验方案以提高准确性?”通过这样的反思过程,学生将学会客观评价自己的实验设计和结果,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完善评价体系,激励批判性思维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在化学作业和考试中,增加开放性、探究性题目的比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合作学习、实验设计等过程性表现纳入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三、结束语

初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初中化学教学应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赖思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3(9):170-173.

[2]许振芳,洪兹田,王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评论,2022(9):89-96.

[3]朱华.初中化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2(39):7-8.

[4]黄振武.怎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6):87-8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