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工匠精神的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黄玲玲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231期
湖北十堰职业技术 集团 学校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将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来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十堰拥有众多独特的非遗产项目,如武当武术、均州吹打乐、郧阳皮影戏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文化的精髓,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基金: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4年度课题《职业院校语文融合十堰本土非遗文化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HBZJ2024214。

关键词:工匠精神;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职语文教学;传承路径

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本土文化已成为时代问题,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和写作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对卓越技能和优质素质的孜孜追求,完全符合非遗传承中所体现的工艺理念和卓越精神。因此,将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工匠精神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与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交融与共生

工匠精神,一个古老而永恒的概念,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不仅是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终极追求的描述,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职业信仰和人生态度。在匠人眼里,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值得倾注所有的热情和智慧去雕琢和完善,直到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这种敬业、专注、创新的精神内核,就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十堰,镶嵌在中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武当武术刚柔并济到郧阳皮影戏光影交织,从竹编的精湛工艺到地方戏的持久魅力,每一个非物质项目都是匠人代代相传的心血结晶,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技艺传承的执着,这些非物质文化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在无声中传递着工匠精神的真谛,将工匠精神与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和深刻的共鸣。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工匠们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用心感受每一件作品的生命力,用双手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和对技艺的尊重,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同时,工匠精神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取向,鼓励年轻人以更加专注和投入的态度学习非遗技艺,勇于探索和创新,使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深远价值

(一)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故都的秋》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心灵,在讲授这篇文章时,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十堰,这里的秋天有哪些独特的风景和人文情怀?稍后,还可以引入十堰地区独特的秋景,如武当山的红叶满山、丹江口湖畔的渔舟唱晚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种融合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而且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课文[1]。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描绘了清华大学荷塘的壮丽景色,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将湖泊或池塘与月亮的颜色结合起来,创造自己的“十堰之色”,这些创造性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技巧,还让他们对自然景观和人类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培养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内容自然与传承相对应,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并与传承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化信心。在《背影》中,朱自清表达了对父亲深挚的爱,为父亲拍下背影,在教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非遗传统文化中,哪些元素或故事也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专题讲述关于在十堰地区流传的故事或神话,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三)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的“进贾府”改为“进十堰非遗博物馆”或“进武当山道观”,她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稍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创意写作活动,让学生从林黛玉的视角描绘十堰的非遗传承文化和风景,此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组织非遗文化研究活动,例如,选择该地区代表性项目(如武当武术、郧阳凤凰灯等),允许学生成组进行实地考察、访谈、收集信息、继承等。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十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传承路径

(一)加强跨学科视角的探索

中职语文教学与非遗文化相融合,讲解《诗经》选篇时,教师不仅可以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和形象美,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这些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古老习俗,进而引入十堰地区古代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通过不同地区民俗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和地域的多样性,同时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探索欲和自豪感。此外,还可以将文学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例如,选择一些与非遗传承精神相关的民间故事或神话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非遗传承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故事往往想象丰富、情感质朴,不仅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注重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为了让学生对非遗融入语文教学有更深的了解,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投入学习,邀请非遗继承人到校园为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和教学,这些继承人不仅技术高超,而且对非遗文化有着深刻理解,他们的解释和演绎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学校可以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让学生体验非遗文化艺术的制作过程,比如竹子、纸片等传统工艺品的创作,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生产技术,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和乐趣,这种直接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创造性思维[2]。此外,语文课堂还巧妙地将非遗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经典非遗故事的朗读与解析,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领略了非遗文化背后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而围绕非遗主题进行的作文训练,则引导学生以文字为媒介,抒发对非遗文化的感悟与热爱,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和博物馆,通过AR技术,学生可以看到非遗技能的动态展示和互动情境,这种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更为方便和有效的学习途径。

(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为了创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在校内创建一个非物质文化展示区或走廊,展示物品、图片和材料,这些展览可以定期更新,以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同时,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展览内容的规划和设计,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文化节或专题活动,如非遗传承技能竞赛、非遗传承知识竞赛、非遗传承艺术展览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后生活,还让他们分享非遗传承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通过竞赛的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3]。

结语: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职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旅程中,不仅传承了宝贵的古代技术和文化,还编织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经络,在这个充满创新与融合的时代,传承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变得具体,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更是学生全面发展、文化自信心增强的生动实践。让留下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开出灿烂的文化之花,这将是教育的最佳场景,也是最精彩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蔡吉秋.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大众文艺,2022(5):49-51.

[2]张燕.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J].北方音乐,2020.

[3]黄翠萍.浅谈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J].卷宗,2021(6):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