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生态化理论的普幼融合教育模式在特需儿童康复中的应用

王一淳
  
创新版媒体号
2024年233期
英山县乐康幼儿园 436700

摘要:随着特殊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普幼融合教育模式在特需儿童康复中的应用愈发关键。本研究基于生态化理论,深入探讨该模式在孤独症、智力发育障碍和语言障碍儿童康复中的实施效果。生态化理论下的多层次、多维度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政策层面,为特需儿童提供个性化教育干预。研究结果表明,普幼融合教育能有效促进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及情感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认同感。通过多方协作和个性化教育计划的实施,特殊儿童可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普幼融合教育;生态化理论;特殊儿童

一、引言

特殊儿童教育需求日益多样化,普幼融合教育模式作为创新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特殊儿童康复的重要途径。此模式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学习机会,并与生态化理论的多层次支持系统相结合,为孤独症、智力发育障碍和语言障碍等特殊需求儿童的成长给予更全面支持。生态化理论强调个体发展是多方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应在家庭、学校、社会和政策等层面形成协同效应。本文旨在详细阐述普幼融合教育模式在特需儿童康复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多方合作促进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方面的全面进步。

二、普幼融合教育模式的生态化理论基础

(一)生态化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生态化理论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教育理论,核心在于教育过程中的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和均衡观。该理论将环境视为动态且不断变化的因素,其对个体发展影响深远。在生态化理论架构中,环境分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层次,各层次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个体成长。

微观系统涵盖家庭、同伴和幼儿园等,与幼儿直接关联并产生直接影响。以家庭为例,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中介系统涉及家庭、幼儿园、同伴及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父母与幼儿园间的合作,这些要素在学前融合教育实施中不可或缺。外在系统包含影响个体发展的间接因素,如社区和家长的态度,虽不与个体直接互动,但间接影响显著。宏观系统则是宽泛的意识形态层面,它规定了对待幼儿的方式和教育目标。生态化理论着重强调教育过程中关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通过全面考量微观、中介、外在和宏观系统的作用,推动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发展,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生态化理论在普幼融合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生态化理论在普幼融合教育中的实践意义重大,主要体现为构建多层次教育生态系统,助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成长和社会融入。

首先,生态化理论强调的四个层次系统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特殊儿童发展。在微观系统中,家庭和幼儿园是核心要素,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幼儿园的专业配合对特殊儿童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家庭为儿童提供情感依托和初始学习环境,幼儿园则提供系统的教育课程和社交场景。

最后,宏观系统层面的政策和意识形态支持为学前融合教育提供方向指引和坚实保障。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为普幼融合教育实践提供了依据和规范,确保教育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推进。总之,生态化理论为普幼融合教育提供全面视角,通过多层面协调合作,更有效地助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达成教育公平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普幼融合教育在特殊儿童康复中的应用

(一)孤独症儿童康复中的融合教育应用

在孤独症儿童康复中,普幼融合教育模式是构建个性化、多层次支持环境的关键。孤独症儿童普遍面临社交障碍、语言沟通困难以及行为问题等挑战。融合教育模式将特殊教育需求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教育,创造多元互动环境,对其情感、社交及行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孤独症儿童通过与普通儿童互动,可逐步模仿他人行为,进而提升语言能力和社交技巧。教师和同伴的支持在孤独症儿童康复中不可或缺。教师通过实施个性化教育计划(IEP),依据孤独症儿童的具体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效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及社交领域的成长。同时,家庭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家长与教师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确保孤独症儿童在家园教育中保持连贯性,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环境。

为深入研究这一过程,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行动研究法用于在多所合作幼儿园的实践中,持续观察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模式下的表现,并依据观察结果及时调整教育干预措施。同时,运用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家长、教师和社区相关人员对普幼融合教育模式实施过程的看法和反馈。问卷内容涵盖对孤独症儿童发展变化的感知、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此外,还对部分孤独症儿童开展个案分析,深入剖析普幼融合教育模式在个体康复中的具体效果和影响因素。

(二)智力发育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的康复应用

在智力发育障碍和语言障碍儿童的康复中,普幼融合教育模式同样提供重要支持和个性化路径。智力障碍儿童通常在认知、学习和记忆方面面临困难,语言障碍儿童则在理解与表达上存在挑战。

融合教育通过与普通儿童互动和专业的个性化干预,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技能。例如,教师为智力障碍儿童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利用视觉辅助和简化表达等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普通儿童在集体活动中的示范作用,可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模仿学习和技能提升。家庭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也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孩子形成一致的学习体验。

对于语言障碍儿童,融合教育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通过情景互动、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方式,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同伴的语言示范为孩子提供模仿范例,让他们感受到更多自然的交流机会,增强语言技巧。

在研究方法上,与孤独症儿童研究类似,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保障在实践中对智力发育障碍和语言障碍儿童的持续观察和教育调整。调查研究法获取各方反馈,深入了解教育情况。个案分析则针对个别儿童深入探究融合教育效果和影响因素。

同样,这一过程也存在问题。资源方面,针对智力和语言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资源有限,如专门的语言训练设备可能不足。教师在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时可能因专业局限遇到困难,需要更多专业培训。部分普通儿童家长可能对这些特殊儿童存在偏见,影响融合氛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资源供给、加强教师培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努力提升社会认知,促进融合教育更好实施。

四、结论

普幼融合教育模式基于生态化理论在特殊儿童康复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为孤独症、智力发育障碍和语言障碍儿童创造有利的融合教育环境,结合多层次支持系统和多方协作,能够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入。然而,实践中的资源、教师专业素养和社会观念等问题需引起重视,通过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共同努力加以解决,以推动普幼融合教育模式在特殊儿童康复领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学前融合教育实施的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24(20):39-42.DOI:10.16871/j.cnki.kjwh.2024.20.009.

[2]缪巧玲,雷励华.全纳教育视角下特殊需要儿童主流社会融合生态系统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22,42(1):13-17.DOI:10.3969/j.issn. 2095-0438.2022.01.004.

[3]刘馨馨.特殊需要幼儿融合教育支持策略的个案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23.

[4]戴守能.以融合教育助力儿童适性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24(3):21-22.DOI:10.3969/j.issn.1004-8014.2024.03.00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