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产教深度融合与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面临着培育契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新使命与契机。课题组基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案例,对数字经济产业研究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旨在探索产教融合框架内应用型高校虚拟教研室的有效构建路径。研究表明,通过构建跨学科的教学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并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不仅有效促进了高校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对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也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期待该项研究成果能够为其他院校在虚拟教研室建设方面提供借鉴与启示,进一步推动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对接,加速高校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关键词:虚拟教研室,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数字经济
在数字经济汹涌澎湃、席卷全球的当下,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深刻重构了全球经济版图,也对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人才培养策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期望。教研室所谓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承担着育人的基础性职责。客观地审视高校传统教研室的运作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它暴露出了若干不适应性的弊端表现为:信息流通不畅,导致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创新动力不足,难以迅速响应数字经济领域日新月异的技能要求;跨学科合作壁垒,限制了知识融合与综合创新能力的培育;以及评价体系单一,未能全面衡量学生在复杂多变经济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研究虚拟教研室,有效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输送高素质人才,取得良好成效。
一、产教融合与虚拟教研室建设
(一)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与产业合作的趋势,旨在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尽管取得进展,但产教融合仍面临挑战:合作模式单一,缺乏深度合作机制;合作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保障;跨学科、跨校际合作不足,资源整合不充分。这些问题限制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和效果。
(二)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虚拟教研室对深化产教融合至关重要,原因如下:
1.资源共享:虚拟教研室通过信息技术打破物理界限,实现跨学科、跨校际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质量。
2.协同创新:作为开放合作平台,虚拟教研室促进跨学科专家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
3.服务地方经济:虚拟教研室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共同研发和人才培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4.教学模式优化:虚拟教研室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如在线和混合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参与度。
二、虚拟教研室建设需求分析与路径探索
(一)数字经济产业研究虚拟教研室的缘起
我校基于对数字经济趋势的洞察和教育服务社会的使命,由电子商务专业牵头,联合经济与金融、旅游管理、美术设计等学科,并邀请企业精英与行业专家,共同创建数字经济产业研究虚拟教研室。该平台汇聚校内外资源,打破教研界限,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以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协同育人为核心,推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虚拟教研室的建立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技术与市场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地方数字经济贡献力量。
(二)数字经济产业研究虚拟教研室的建设需求分析
1.技术架构与平台需求
在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研究虚拟教研室的过程中,技术条件的保障是基石。这需要依托一个集成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算法、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先进信息技术平台。该平台旨在营造稳定、高效、且安全的在线教学与科研环境,促进跨地域、跨时间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从而加速知识传播与创新。
2.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教育资源的质量与丰富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需系统性地整合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科书、经典案例、实时数据集及前沿研究成果,形成一套全面覆盖基础理论、技术前沿与产业实践的教学资源库。同时,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激励教师、学生及企业等多方主体参与资源建设与维护,确保资源的持续更新与优化。
3.跨学科人才培养策略
鉴于数字经济产业的跨学科特性,虚拟教研室应聚焦于培养具备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设计跨学科课程体系、举办联合研讨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此外,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业界建立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其能在真实项目中锻炼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
4.科研创新体系的构建
科研是推动数字经济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虚拟教研室应组建由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及行业专家等构成的科研团队,聚焦数字经济前沿问题,开展深入探索。通过团队合作与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与创新成果的产出。同时,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争取经费支持,并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5.合作网络与国际视野的拓展
虚拟教研室应突破传统界限,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建虚拟教研室、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跨国科研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势互补。同时,关注国际数字经济动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提升教研室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6.政策环境与资金支持的优化
为确保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顺利推进,需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人才引进政策等。同时,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政策倾斜与指导。在资金筹措方面,应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广泛吸纳政府拨款、企业赞助及社会捐赠等资金来源,为教研室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探索
1.确立清晰愿景,精心规划发展蓝图
我校基于对数字经济趋势的洞察和教育服务社会的使命,由电子商务专业牵头,联合经济与金融、旅游管理、美术设计等学科,并邀请企业精英与行业专家,共同创建数字经济产业研究虚拟教研室。该平台汇聚校内外资源,打破教研界限,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以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协同育人为核心,推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虚拟教研室的建立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技术与市场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地方数字经济贡献力量。
2.依托在线平台,强化技术支撑基石
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我们选择了集稳定性、安全性与易用性于一体的超星学习通平台,同时配合专注于教师在线交流与信息共享的“知谱教研”平台,通过两个平台的交互运用,旨在为师生创造无缝衔接的教学科研环境。这两个平台集成了课程管理、资源共享、即时互动、智能数据分析等多元化功能模块,全面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
3.汇聚优质资源,打造特色课程体系
数字经济产业研究虚拟教研室整合校内外资源,针对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经济与金融、美术设计四大专业,设计了一套与产业趋势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为四个模块,提供跨专业选修路径,采用“理论+实训”模式,强化知识与实践的融合。课程内容由行业专家参与设计,覆盖基础理论与市场动态,强调实践和案例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就竞争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4.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实力
虚拟教研室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通过系统化培养策略激发教师教学和科研潜能。我们组织专题培训,提升教学方法和专业素养,举办研讨会促进经验共享和教学优化。同时,推动国际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参与国际活动,吸收先进理念,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倡导“产学研用”结合,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增强实践能力和行业洞察,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这些措施促进了教师成长,为教研室发展注入动力,确保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5.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共赢
我校虚拟教研室与承德山水集团等企业建立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成果转化。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实践人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市场导向课程教材,提升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区域发展输送专业人才。
6.建立评估反馈机制,持续优化发展路径
为保障虚拟教研室的持续发展,我们建立了包含教学、科研、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四大维度的评估体系。通过多维度评估,我们全面分析优势与不足,关注教学规范性、科研成果创新性、合作深度广度及人才培养成效。结合量化与质性评价,我们及时调整策略,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强化教研室在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确保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实践成效与经验总结
(一)实践成效
1.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
(1)课程内容的创新优化:虚拟教研室使数字经济课程内容快速更新,融入最新行业动态和实践,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市场相关性。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探索:虚拟教研室支持下,教师们实践了混合式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获得省级教学创新奖多项,校级一流课程6门,开发超20门应用型课程,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热情,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
(3)学习成效评估体系的完善:通过引入超星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精细化跟踪与个性化评估,确保了学习成效的及时反馈,为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2.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
(1)学科合作的深化:虚拟教研室机制促进了多学科教师间的紧密合作与知识交流,共同策划并申报了多项跨学科科研项目,推动了数字经济领域交叉学科研究的蓬勃发展。
(2)产学研一体化的推进:与10余家周边企业建立的深度合作关系,不仅为科研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与数据资源,还加速了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实现了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3)科研成果的丰硕产出:虚拟教研室成立以来,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并获得专利成果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团队科研实力明显增强。
3.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
(1)实践技能的强化: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2)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毕业生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80%以上,就业质量实现了稳步增长,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彰显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与竞争力。
(3)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虚拟教研室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与项目,近三年累计获得市级以上奖项100余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4.社会影响力的广泛拓展
近年来,我们通过举办活动、提供企业服务、技术支持等,积极促进地方数字经济发展。我们帮助企业解决运营难题,推动数字化转型,并通过新兴媒体宣传旅游资源,提升地方知名度,带动旅游业发展。我们还设计旅游线路,促进旅游经济多元化,以及进行农产品包装设计,助力乡村振兴。这些努力提升了学校品牌和社会美誉度,展现了高校在地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经验总结与启示
回顾我校数字经济产业研究虚拟教研室建设历程,总结了如下的经验作法:
1.确立清晰目标,构建顶层设计框架。在虚拟教研室建设初期,我们明确了建设目标,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确保了建设的方向性和系统性。
2.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共建共享生态。我们整合了校内外资源,通过虚拟教研室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教学科研的协同发展。
3.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我们探索与企业合作新模式,通过共同研发项目和联合培养人才,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4.聚焦技术创新,驱动平台功能升级。教研室引入新技术,对平台进行功能升级和性能优化,提升了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5.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建设质量提升。我们建立了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加强监督,确保了建设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6.持续优化改进,促进可持续发展。教研室坚持持续改进,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收集用户反馈,优化建设方案,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产教融合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与成效,验证了其在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并为其他高校提供了经验。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虚拟教研室发展前景广阔,有望进一步优化教学服务,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
参考文献:
[1]战德臣等.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现代教育技术[J].2022.3:23-30.
[2]祖强等.协同学理论视角下虚拟教研室建设研究.中国大学教学[J].2022.5:51-56.
[3]桑新民等.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高教研究[J].2021.11:91-97.
[4]刘洁,郑丽.数字经济时代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2:35-43.
[5]曾建潮,吴淑琴,张春秀.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64-69.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22-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新文科背下电子商务专业跨学科融合虚拟教研室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2022GJJG524)
作者简介:
张坤,女,汉族,籍贯:河北省承德市 生于:1977-7-19, 商学院,职称:副教授 硕士学历,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
张颖,女,汉族,籍贯:河北承德 生于:1980-01-17,商学院,职称:讲师 硕士学历,研究方向:网络消费者行为分析
李立安,男,回族,籍贯:河北平泉 生于:1973-10-03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 职称:副教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乡村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