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中国学生”在“时代杂志语料库”的个案分析

李雪梅
  
速读·下旬
2014年11期

摘 要: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本文将目光重点聚焦到将“美国时代杂志语料库”与批评性话语分析,尤其是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理论”形结合。并通过输入关键字“中国学生”在其搜索引擎中,利用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理论”进行分析,发现美国所标榜的“个性,自由”在中国学生身上并不适用。

关键词:美国时代杂志语料库;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理论”;中国学生

“美国时代杂志语料库”是由Mark Davis 在杨百翰大学创立的。该语料库包含了从1923年至今时代杂志中出现的超过十亿字的美式英语,确保了用户可以迅速高效的提取有效研究信息。众所周知, 时代杂志以其权威性和影响力闻名于世,因此该语料库可以真实的反应词汇,短语,语法结构等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频度以及意义的变化。 本文使用费尔克拉夫关于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三维模型理论”,旨在研究 “Chinese students”(“中国学生”)这一词语在美国社会的形象。

费尔克拉夫最著名的理论就是“三维模型理论”。所有用于交际的语言都包含以下三个维度:①文本;②话语实践;③社会实践。该模型为研究社会交际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三者有机结合能够对一个交际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该分析主要着重于:①文本的语言学特征(文本);②文本的产生和接受(话语实践);③交际事件产生的社会环境(社会实践)。

把Chinese students输入搜索引擎发现“中国学生”这一词语在该语料库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出现的频度较多。显而易见,“中国学生”在时代杂志中出现的次数较多。随着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研究“中国学生”在每个社会的形象尤显重要。

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理论”,第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本”,它包含了词汇和其他的一些语法特征,而这些进一步传递出一些社会信息。通过分析提取的语料不难看出,最常与中国学生搭配的介词是“of”。 “Chinese students”在该语料库中共出现58次,其中与介词“of”相搭配“of Chinese students”的情况出现了17次,占总量的30%。含有“of Chinese students”的例句,如: “the growing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to the thousands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refugees now living in the U.S.A; millions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workers were whipped into”。费尔克拉夫在其理论中阐述了语言的使用规则反应了社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绝大多数包含“of”的结构都遵循“ quantifier+of +noun”的结构特点,例如:thousands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the grow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显而易见,在出现Chinese students的句子中都把中国学生看成了一个模糊的整体概念,毫无个性和感情,而修饰中国学生的词语大都是 "all, dozen, million, many, more, most, several,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表示群体概念的量词。在时代杂志中,中国学生的概念是模糊和群体性的,这与美国社会标榜的“个性,自由”大相径庭。所以,一个简单的“of”即可表现出美国社会并不真正接受中国学生是其社会的一份子。

对于“话语实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作者如何把一个文本与现存的话语和题材结合起来创作出一个新的文本,以及文本的受众(读者)如何利用已知的话语和题材对文本进行理解和运用。“话语实践”将“文本”和“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只有通过“话语实践”--通过人们使用语言区创造和理解文本--“文本”和“社会实践”才能相互影响和塑造(cf.Fairclough 1992:77;1995b:60)。“话语实践”需要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因此在新闻和媒体文本中最易体现。

据数据库搜索可见,如“to the thousands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refugees now living in the U.S.A.;millions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workers were whipped into a synthetic fenzy of rage;some 5,000 Chinese students are illegelly detained in the U.S.A. ;attempt to counterbalance the active (100 members) MAXIST Chinese students Associ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Rangoon。”不难看出,所有时代杂志中出现的“中国学生”总是伴随着消极事件和观念。作者选取的负面形象毫无疑问是为了迎合读者,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在美国读者心中具有消极的“僵化概念”。同过描述中国学生为 “refugees(难民), fate-cursed workers(被诅咒的工人), illicit immigrates(非法移民) and radical Maxists(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话语实践“传神的向读者展示了以个消极的中国学生形象。另外,在对”中国学生“的描述中大量使用了“被动语态”,例如:“were whipped into, are illicitly detained,and retaliated by” 都反应了在美国社会“中国学生”是“被动的,可怜的”形象。

综上所述,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理论”为读者们带上了一副神奇的眼镜,通过表面文字探索深层内涵,透过媒体报道发掘深层意识形态。正如美国社会虽然标榜“个性,自由,平等”但通过对“中国学生”一次的研究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虽然由于时间和资料的关系,本文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将语料库语言学和新闻报道结合起来对今后的研究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1989). Language and Power [M].London:Longman

[2]Fairclough,N.(1992). Di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 Cambrige: Polity Press

[3]刘鉴强(Liu Jianqiang)(1001).从李文和案看<<纽约时报>>的意识形态性[J]. 国际新闻界(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