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沁园春·长沙》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张梦佳
  
速读·下旬
2015年8期

摘 要:《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风华正茂时期的代表词作,描绘了指点江山,鲲鹏击浪的壮丽人生。本文选取《沁园春·长沙》的四个英译本,从风格和意象的翻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外学者对毛泽东诗词的不同理解与翻译方法,力求对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情况有更深刻更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诗词;风格;意象;比较研究

1引言

毛泽东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毛泽东的诗词写出了他自己一生的道路。1925年深秋,三十二岁的毛泽东重游长沙,他独立于橘子洲头,流逝的峥嵘岁月,眼前的沧海横流,未来中国的希望涌上心头,于是有了《沁园春·长沙》这一力作。如此一篇落地作金石声的佳作,有一既符合原文又易于读者理解的译文并非易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本层出不穷。无论是中国翻译家或是国外学者都尽其所能将毛泽东诗词的精髓展现于世。本文以《沁园春·长沙》为例,选取1976年外文出版社译本(以下简称外文版)、聂华苓(Huang-ling Nieh Engle)及其丈夫保罗·恩格尔(Paul Engle)的合译本(以下简称聂译)、许渊冲译本(以下简称许译)和赵甄陶译本(以下简称赵译),从风格和意象的翻译进行比较,以展示出中外学者对《沁园春·长沙》的不同理解与诠释。

2风格翻译比较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这出自司徒空《诗品》中的诗句形容气度豪放如天风长空呼啸,似海风苍劲有力。这里讲的“豪放”,指的是开阔雄深的诗风。(古远清,1997,107)毛泽东的诗词多以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著称,《沁园春·长沙》就是一曲气势宏大,气魄雄浑的豪放之乐。四个英译本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原词豪放的写作风格。

2.1 动作之豪放

2.1.1 物的飞动

诗人在描绘鹰的行为和鱼的姿态时用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只此一句便有了“击”和“翔”两个力道十足的动词,体现了物的飞动之感。对于“击”的翻译,外文版、许译和赵译都使用了“cleave”一词,聂译则用“strike”一词。两个词虽都译出了搏击之义,但“cleave”包含了披荆斩棘,破浪前进的意义,更能表现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魄,因此外文版、许译和赵译更恰当。

“翔”字的使用点睛欲飞。诗人赐给水中的鱼儿以天上鸟儿的“羽翼”,使其可如飞翔一般游动,其速度之快,姿态之灵活尽收于“翔”。外文版、聂译及许译并未将其直译成“飞”,而意译为“glide”,取滑动之义,仿佛一碰它就会溜走,用以表现鱼儿不受拘束,自由灵动的动态之美。这样翻译表现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是赵甄陶先生对这样的译法持有不同的观点。他指出,将“鱼翔浅底”理解成鱼在深渊里滑行只能说是“得其所哉”,这样就不存在“竞自由”的问题了。“鱼翔浅底”可译为“鱼飞跃浅水之上”,即“fish leap out of the shallows”,这样既符合原文,又把“竞”字与上两句联系起来。(赵甄陶:1979,9)两种译法并非孰对孰错,而是各有千秋,都可以表现物的飞动之气势。

2.1.2 人的形象

除了自然界的景物,读者从诗人主体的行为也可感受其博大的思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很好地概括出诗人和其他青年革命家的豪情壮志。“指点”意为挥洒豪情的评论。外文版、许译将其译成“point to”,并未译出“评论”的含义,不够贴切。聂译除了运用“point to”外还加上了“fist up, fist down”,比只用“point to”更加形象,体现出了外国学者喜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描写。而赵译将其译成“remark on”,译出了“评论”之义,是比较恰当的译法。“激扬”指青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革命真理,发表文字抨击黑暗现实,激励民众奋起战斗。外文版将“激扬文字”翻译成“set people afire with our words”,聂译为“writings full of excitement”,赵译为“writing in a stirring style”,这三个译本都表达出了文字激发民众斗争精神的作用。但是准确地讲,发表文章不仅仅鼓舞了民众,还抨击了黑暗现实,只有许渊冲将其译为“writing in blame or praise”,涵盖了抨击与鼓励两方面的内容,更为贴切。

2.2修饰之宏大

物与人的动作固然能表现大气豪迈的风格,以形容词为主的修饰语也有不可小觑的功用。“漫江碧透”的“漫”和“透”就是力透纸背的点睛之笔,体现了视野的宽阔和诗人的大气魄。

四个译本对于“漫”和“透”的翻译不尽相同。外文版未对“江”加上修饰词,仅用“water”的复数形式描绘江的广阔。聂译用“to the bottom”,许译和赵译用“down to the bed”,表达出水的绿已扩展到江底,延伸到河床,体现了绿的透、江的阔。相比之下,聂译、许译及赵译更加形象生动,更加贴近原词的风格。

3意象翻译比较

诗歌是意象的艺术,意象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较多,意象比较集中。词中山、水、船的意象展示了开阔的景象,挥洒了豪迈的情怀。

3.1 山

《沁园春·长沙》中,山是主要意象之一。诗人把内心的情感交予山川,山川则给予他气势与力量。“看万山红遍”中的“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陈国民,1997,13)。四个英译本都将“山”译成“hill”。有的学者认为这样的山并非高山,可译成包含小山之义的hill。但是,“山”前有一“万”字,是远景,足见诗人要赋予山的气势。值得一提的是许译,将“万山”译成“hill on hill”。许渊冲先生翻译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的“千山”时叠用hill,加to连接两个名词,勾画出山的连绵广阔。与之类似,这里“hill on hill”利用词语的叠加营造出了山与山相连,绵延不绝的审美感受,通过文字赋予读者视觉想象,避免了“hill”给人的小意象之感。许渊冲(1998,48)先生认为“汉语说一指二”,“这时的‘万’指的是‘多’,就不必译成九千九百九十九加一,可以用叠词”,即发挥了英语准确的优势。译文用广阔的画面感将视野的开阔表现得恰到好处,也体现了许渊冲先生翻译古诗词的词语使用技巧。

3.2水

山的绵延可表现词的主题,水的奔腾也能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天下之至刚者莫若水,天下之至柔者莫若水。” 《老子》对“水德”的赞美足见哲人的智慧。毛泽东一生恋水,江河湖海寄寓了诗人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眼界。《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把对青春、理想的遐想寓于水的流动中。

“漫江碧透”即以“水”抒情,写出了心的博大。外文版和赵译将“漫江碧透”的“江”译成“waters”, 聂译和许译都为“river”。 “waters”是大片水域或河,“river”指江河,都是正确的意义。但是,在英文中,“river”和“mountain”一样,都是大意象的代表,在这里,许译和聂译更贴切。

以上提到的山、水意象都是分别描写的,而“指点江山”中的“江山” 将山水连在一起,是借代的用法,指国家。外文版、聂译和许译都采用直译的方法,分别将“江山”译成“mountains and rivers”,“river and mountain”和“stream and hill”,保留了“江”和“山”的意象作用,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三者比较,用大意象“mountain”和“river”比使用小意象更贴近原词的大气风格。而赵译运用意译,把“江山”译成“the old Cathay(中国)”,揭示了“江山”的引申义,简单明了,更易理解。

3.3船

除了山、水这样典型的意象,诗人还有意扩大小的意象。比如“百舸争流”中的“舸”就运用得十分巧妙。“舸”意为大船,诗人没有用“船”而使用“舸”,将大的气象展现无余,与左思《吴都赋》中的“弘舸连轴,巨槛接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要求译文也要符合意象背后的含义。四个译本中,外文版和许译都用了“barge”一词,有大船之意,主要用于书面语,既符合词义又体现大气势,很准确。而聂译和赵译运用“boat”,多指小船,气势较弱。因此,外文版和许译最符合原词。

4结论

本文比较了《沁园春·长沙》的四个英译本在风格和意象方面的翻译。四个译本在如实体现原词豪放、宏大、崇高的整体基调和表现山、水、船三个有代表性的意象上用了不同的方法。许译和赵译在翻译的灵活性、生动性上讲更胜一筹,而聂译和外文版考虑了外国读者的接受程度。总体来说,本文选取的《沁园春·长沙》的四个译本虽然各自运用不同的角度表现原词的风格和内涵,但都是翻译大家的优秀翻译成果,值得学习与探讨。通过对一首词之不同译本的分析,可以加深对毛泽东诗词及其翻译批评的理解。

参考文献:

[1]Hua-ling Nieh Engle, and Paul Engle. Poems of Mao Tse-tung [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Inc, 1972.

[2]陈国民. 毛泽东诗词百首译注[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3]古远清. 留得枯荷听雨声:诗词的魅力[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4]毛泽东诗词翻译组. 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76.

[5]许渊冲. 精选毛泽东诗词与诗意画(英汉对照)[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6]美化之艺术《毛泽东诗词集》译序[J]. 中国翻译,1998 (4).

[7]赵甄陶. 汉英对照毛泽东诗词[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再谈毛主席诗词英译本译文中的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 (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