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五脏相关”学说试论从肝脾肾角度治疗肥胖

王文彤
  
大健康
2024年1期
成都中医药大学 610075

摘 要:肥胖症已经成为威胁社会健康的严重危机之一,其治疗多为脏腑辨证。基于“五脏相关“学说,认为肥胖的发病与多个脏腑相关,且相互影响。其中肝、脾、肾三脏为肥胖发生的关键,且三脏关系密切。由此以“五脏相关”为理论基础,以肝脾肾三脏为联系,探讨对于肥胖的治疗,为中医辨证治疗和防治肥胖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五脏相关;肝脾肾;肥胖

引言

据目前统计,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1]我国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成为了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目前对于肥胖的改善手段多种多样。西医有单纯西药治疗,减肥手术治疗,中医有单纯中药治疗或是结合穴位埋线、针灸,艾灸等外治方法。二者相比较中医手段不如西医见效快,但有副作用小,同时能增强体质的作用。因为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将人体、五脏视为一个整体,生理和病理方面都相互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能够改善整个机体的功能,而非治标不治本。《素问》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可见肝、脾、肾三脏与体重密切相关。所以由此基于”五脏相关”学说提出从肝、脾、肾同治的角度探析肥胖的治疗以及病因病机。

1.肥胖的认识

肥胖在当今社会已经普遍存在,不仅影响美观度,还影响健康度。其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若不加以控制,可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系列代谢综合征以及睡眠呼吸综合征等疾病,对人类危害巨大。而在中医学角度,其病因病机可简单概括为先天禀赋、饮食不节、内伤情志、脏腑虚弱、外感湿邪、生活起居等因素,导致膏湿,痰浊的形成,从而发为肥胖[2]。韩燕[3]等人对超重/肥胖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做了横断面研究,得出超重/肥胖与阳虚质和痰湿质的相关性最大。体质的形成禀赋与先天,形成于后天。所以后天的生活习惯,治疗改善也尤其重要。

2.基于五脏相关论肝脾肾同调

中医学将人体视为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肥胖的发生也并非仅仅某个单脏发生病变,而是多个脏腑功能失调,相互影响而发。而其中,与脾、肝、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肥胖形成的本质为“气血有余,化为膏脂“。现代人的生活条件优越,常常过食肥甘厚味,人体吸收的水谷精微超过人体正常所需而成为膏脂。生成的膏脂通过传输,遍布全身,又阻碍气机的升降出入[4]。胃主纳,脾主运,肝主疏泄。气机受到阻滞,则肝气无法疏泄,脾气无法运化水谷精微,久之则会肝气郁滞,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肝的疏泄功能失职,久而久之脾失健运,清气不升。脾为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转化为气血营养,则会形成浊气。“散精于肝,…,淫精于脉”,脉道脂质运输的重要通道[5]。脉道被多余的膏脂堵塞,则浊气代谢出机体,水液无法被运化,内化为痰湿膏脂难以运布,从而继发为其他疾病或发生并发症。因而治疗不应仅治肝或治脾,应肝脾同治。肾乃先天之本,寓一身元阴元阳,人体一身之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输布运行依靠肾之气化,气化失常则水液代谢紊乱,化痰生湿发为肥胖[6]。另一方面,肥胖的一部分患者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肾藏元气,元气盛则脾气健旺。所以先天之肾与后天之脾的同调尤为重要。

3.从肝脾肾论治肥胖

对于肥胖的治疗,临床多以脏腑辨证为基础,加以中药内服、针灸、穴位埋线、艾灸等方法,具体根据个体病情来制定。其治疗的中心思想多为健运脾阳、化痰通络;温补脾肾;滋养肾阴等[7]。对于肝郁脾虚的肥胖症,大柴胡汤的临床作用尚好[8],其他常用方剂有温胆汤,苍附导痰汤,四物汤等,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论治。肥胖的本质为本虚标实,临床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其主要病因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导致气机阻滞,清气不升,水液代谢失调,与上述肥胖的中医体质痰湿质和气虚质的形成规律相符。所以治之在理气化痰,祛湿化浊泄热的同时,还要扶正气,如健脾补气,温补肾阳肾阴,补益肝阴,先天与后天同治,多脏共调,既祛邪又扶正,标本兼顾。

4.总结

《黄帝内经》对肥胖病早有记载,有“肥人“、膏人”、“脂人”的描述。“五脏相关”理论起源于中医藏象学说,是指各个脏腑在病理生理上相互联系,协同作用,一脏发病也可波及他脏或是多脏同病。肥胖虽然病位在脾,但其与肝、肾等脏亦有密切联系[9]。丹溪曰:”肥白人多痰湿”,在“理肝脾,调升降”的同时,不能忘记祛痰湿[10]。肥胖的病因病机复杂,其脏腑辨证为最基本且为临床最有效的辨证方式。所以在治疗肥胖的同时,需要多脏多法并举,标本兼顾。除了药物、外治法的治疗外,还应注重运动干预兼顾改变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使减肥更加健康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超过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35(24):15.

[2]李永华,王晓川,韩裕璧,马建.中医学对肥胖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药学报.2012(04):4-5

[3]韩燕,杨月嫦,周扬,史默怡,刘玉,邓逸辰,倪俊磊,吴勇.超重/肥胖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2(10):24-28

[4]李永华,王晓川,韩裕璧,马建.中医学对肥胖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药学报.2012(04):4-5

[5]许凯凯,田露.《黄帝内经》“食气入胃”新解[J].中医学报.2021(11):2293-2296

[6] 李佳欣,张怡,李斌,郝彦伟,殷凤,喻俊榕.试从肝脾肾三脏论“过劳肥”病机[J].环球中医药.2021(04):624-626

[7]曲伸,冉津川,孙文善.重视中医穴位埋线在肥胖中心化治疗中的作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01):1-6

[8] 周珊,高阳,王盼盼,陈秋.大柴胡汤治疗肥胖病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02):70-71

[9]王河宝,胡芳,喻松仁.从五脏相关学说探析肥胖形成的病理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07):191-194

[10]李秀铭,姜红叶,魏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痰湿证的疗效及对患者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23(01):76-8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