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究

戢丽娜
  
速读·中旬
2014年7期

摘 要:培养与发展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需要,本文进行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尝试,提出培养的具体方法和获得一些重要结论和启发。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但应试教育在中国的深刻影响,使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性思维被我们现在的教育长期忽视。就历史学科而言,批判性思维表现为学生在占据一定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善于对历史事物的是非、历史人物的功过等进行评估,同时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一、探索有效的以问题为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式”历史教学模式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因素,是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提供背景、生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类教学范性。主要有以下四个学习阶段(一)第一阶段:独立预习阶段——问题生成陆九渊说:“学贵有疑”。质疑是批判思维的起点,质疑也是以一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的。因此,独立预习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预习不是让学生盲目的看一遍教材,而是目的明确的预习。这个步骤是问题生成的环节,问题生成的具体途径有二个方面:一是出自老师,另一个来自学生。课前老师要留给学生一些预习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预习题要紧扣教材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可以对本课的基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预习题中的“想一想”,“说一说”,“你如何看待……”等,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问题生成的途径之二——学生发现的问题学生在预习阶段的重要任务是通过看书思考,自主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来。我的历史课上,有一句流行语:“Noquestionisfoolish.”,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唯师、不唯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养成于无疑处生疑的习惯。教师把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要求学生把在预习中生成问题记录在本上作为作业交上来。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量和质打分,计入整体成绩中,这样的评价方式能驱动学生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生成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抓不住要领,没有思维价值。比如“司母戊鼎现在值多少钱?扁鹊活了多大岁数?”这一类的问题。也有的很有创新、有探究价值。比如“楚王都把屈原流放了,屈原干嘛还为国都被攻破而投江殉国?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针对学生在生成问题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引导、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这里应注意的是,并不是问题越多越好。无原则、无目的问题还会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时间。(二)第二阶段:学习讨论阶段——问题引领,探讨交流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采取两种教学策略。策略一:学生来做评判者。首先要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把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的评判权交给学生。初中的孩子好胜心强,好表现,喜欢充当像老师、法官一类的有权威的批判者的角色,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纠正他们不注意倾听他人回答问题的坏习惯、而且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策略二:对话讨论,合作探究。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对话讨论。探讨的问题主要出自预习阶段的老师和学生,也可以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讨论的问题应是课标要求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最好有一定的认知冲突。比如“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这种说法对吗?”、“你如何看待谭嗣同愿为变法牺牲的做法?”这一类问题,既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开创性,往往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讨论中一般采取先小组内部小讨论,然后在全班开展大讨论的形式。“讨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在开放、宽松的情景中对话,能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他们之间相互倾听、商谈、欣赏、质疑、帮助、改正。学生一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在聆听他人的观点,在比较与对照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形成新的更趋合理的观点。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思考者、发现者、批判者和成功者,进而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树立批判性精神。(三)第三阶段:练习巩固阶段习题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但如何调动学生愿意去主动完成习题,则很有学问。在编制习题时,形式要多种多样。基础知识用多媒体以填空、选择、判断的方式呈现出来,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大家抢答,也可以将习题编得生动些,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状况,让学生在有趣的形式下愉快地完成练习。(四)第四阶段:反思总结阶段历史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自我批判、重新思考。在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习惯。也可以布置学生写每课一得,内容形式不限,学生可以谈自己情感收获,可以谈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也可以总结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也可以谈本课学习中的不足。教师还可以以继续追问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和联想创造的机会。比如:“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何启迪?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你认为应当怎样做?”二、教学实践中的学生的变化1.学生批判的勇气和自信心提高了经过一年的教学尝试,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历史课上他们很放松。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当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说出来后能够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甚至表扬,能够让自己有很大的满足和自豪感,反映了学生的批判勇气和自信心提高了。2.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质”较以前明显提高一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质”较以前明显提高。以前,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批判往往是凭个人的感觉和爱好来进行。语言表述不清、不得要领、缺乏逻辑性。实验后,不少学生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中心,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表达有理有据、合情合理,思维品质明显改善。语气也温和多了,不再为顾及面子而强词夺理,充分表现出一种追求真理、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批判性思维精神。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