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路径探析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传统价值观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探索如何在德育过程中传承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从依托教材内容、开展德育活动、强调家校合作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本文还提出了德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强调这种渗透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在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其正确价值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旨在为当前德育工作提供具体可行的路径和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同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德育;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自古以来,“德者,才之帅也”一直是选拔君臣的重要标准,强调德行与才能同等重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础[1]。这一理念贯穿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体现在儒学的教育传统中。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对传统文化中强调德行的延续和强化。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强调学习其中的思想精华对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义务教育阶段是德育实施的起始阶段,这时期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引导尤为关键[2]。这需要学校于教育者共同努力,以确保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真正领悟并践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
一、德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学生成长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对塑造健康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强调的诸如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在人际关系中更加谦逊、宽容,培养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品格特征。通过德育教学中渗透这些传统价值,学生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人际互动模式,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优秀元素,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属的民族,形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其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尚未完全具备分辨文化的能力,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果德育教学中不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可能会盲目崇尚外来文化,失去对国家本土文化的认知。因此,通过强调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可以帮助学生在接触多元文化的同时,更明晰地认识和理解本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更好地塑造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一)依托教材内容,丰富德育内容
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之一是依托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德育内容传达传统文化的思想,将教材打造成帮助孩子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工具,更是德育思想的载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内化传统文化的精华。教材内容的丰富涵盖了校园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人际关系、道德选择等。通过以校园生活为背景,学生更容易将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对德育理念的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可以巧妙地融入这些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接受并实践这些道德原则。
例如在学习《论语》时,可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言行举止,引导他们探讨孔子的仁爱、诚信、孝道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美德。又以学习语文课程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这一句话,可以启发他们对古代座位安排的理解。学生可能会提出“右尊左卑”的观点,进而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古人的座位并非随意安排的,而是有一定的礼仪和文化背景。接下来,引导学生将这种观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通过展示我国领导人出席会议时的座位图片。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谦逊”这一品质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
(二)开展德育活动,营造文化氛围
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对于还未形成辨析能力的学生而言,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其价值观和品德。在学校的长廊等公共区域,可以设置展示板,展示各种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名人的名言。这些事例和名言可以包括古代圣贤、历史英雄以及当代杰出人物。通过这些展示,学生可以在走廊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除了法定节日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系列主题活动,如“读书节活动”、“诗词朗诵大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通过“读”“唱”“演”等方式深入体验传统文化,感悟其中的价值观念。在班级层面,班主任可以组织德育主题的班会,围绕传统文化展开讨论和学习。同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专门的德育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
除了营造传统文化德育氛围,还可以举行一些情境活动深化学生德育体验,例如请几位同学开展孔融让梨角色扮演活动,在活动开始前,老师可以简要介绍孔融和“让梨”的故事,强调其中的德育价值观,例如尊重他人、让利于人、谦逊宽容等。然后从学生中选取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孔融和其他相关角色,如让梨的人、旁观者等。可以事先分发一些台词或情境描述,让学生准备好角色扮演的内容。完成角色扮演后,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扮演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强调活动中涌现的德育价值观,例如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处理利益关系等。这类活动也能够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德育主题的兴趣。
(三)实现家校合作,构建德育合力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各种价值观交织的背景下,协同家校关系、形成德育合力成为帮助孩子种植“德育之树”的重要途径。
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学校需要与家长建立紧密的沟通渠道。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及时向家长传递学校德育计划、活动安排等信息,使家长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清晰的了解。其次,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使他们成为德育工作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有助于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德育理念和实践,增强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家庭也应当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中。通过家庭活动、家庭教育课程等形式,培养孩子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理解。家长可以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校的德育计划,将学校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到家庭教育中。这样,家校共同努力,形成了德育合力,有助于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接受一致的德育引导。
结语
在德育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学生成长的关键一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中,我们要保持创新意识,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焕发新的生机。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传统文化不再是枯燥的历史知识,而是充满活力的精神财富。同时,要善于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苏永永.小学德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探索[J].文教资料,2022(4):21-24.
[2]窦彬.初中班主任德育与传统文化结合路径[J].天津教育,2023(2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