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及培养工匠精神已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育人内容。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探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工作的推进和实施提供指导,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中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要求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积极营造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氛围,构建新时代校园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常态化地开展校园中劳动育人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工作思路与方向。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来说,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成为重要任务,正确树立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传播劳动文化、弘扬劳模精神,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价值和实施路径,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需要,也是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内涵
1、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辞海》把劳动教育归属为德育的内容之一,强调劳动教育的德育属性,侧重在劳动品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曾有学者门提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劳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内容,又是一种教育形式。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不能把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狭隘地理解为社会、学校或家庭当中某方面事情,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双创教育、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教育等结合起来。
2、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就是指具有专门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现在有人把“工匠”理解为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称为“大师傅”或“技术员”,即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人。而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指的是专注、细致、创新、卓越。不同时代学者们对“工匠精神”都有不同的定义,但都离不开其核心,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全面。习近平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实质上可以理解为劳动精神,即让每个劳动者遵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在追求中求创新,在追求中求突破,而不是因循守旧的“匠气”,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时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精神面貌。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
1.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轻视体力劳动,缺乏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人类劳动具有多种形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导致各有不同的价值。
2.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态度上不尊重、不热爱劳动,缺乏勤奋刻苦的奉献精神,受家庭价值观和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高职学生产生了不尊重劳动、不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具体表现为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珍惜劳动成果就是不尊重劳动者及其辛苦付出,缺乏社会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担当和社会奉献精神。
3.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习惯上急功近利,缺乏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再加上网络文化的冲击,社会上明星效应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劳动观,缺乏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崇尚劳动、勤奋做事、勤勉做人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
三、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实施路径
高职院校不仅要明确劳动教育内容在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目标,而且还要以工匠精神为抓手,切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比如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以工匠精神创新开拓新时代劳动教育等。
1.以“劳模工匠进校园”为载体,以课程设置为中心,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为了进一步积极响应“劳模工匠进校园”的工作,不断拓宽影响的广度和宽度,学院工会等有关部门邀请到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赵晶同志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教师等称号的王文山教授亲身讲述自身成长经历、技能专长,自己如何成为讲述高技能人才,激励职业院校的新生争当高技能人才,鼓励学生扎根包头、建设包头。作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专业教师,更应该在做好工匠精神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学生年龄特点、专业特色和接受心理,灵活运用集中讲授、分组讨论、心得分享等授课方法,点燃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向往,增强学生劳动能力培养。
2.以劳模工匠工作室为依托,以劳模工匠团队为支撑,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市级劳模,通过自己建设和参与自治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借助于工作室的影响力和平台,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导向,充分利用工作室资源,开辟“第二课堂”,为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提供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劳模工匠工作室的动手实践中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提升劳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3.以劳模工匠带动作用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橱窗、海报、标语、报纸等传统媒体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墙,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景观熏陶人,融入校园生活培养人,融入校园文化涵育人,融入校园制度规范人。积极创新探索弘扬工匠精神的方法,以劳模和工匠人才为学习榜样,推动学生中形成尊重劳模工匠、爱护劳模工匠、学习劳模工匠、争当劳模工匠的良好风尚和氛围。
四、结束语
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而言,应当以工匠精神为抓手,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实践中,探索劳动教育的多方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89-94.
[2]谢丽玲.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06):53-55.
[3]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02):36-37.
[5]肖 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6-10.
作者简介:付志勇(1982-),男,硕士研究生,讲师,高级技师,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主要从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QY202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