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数字赋能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宁双双
  
腾跃媒体号
2023年12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摘要:中国面临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数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也日益凸显。通过研究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劳动教育,把握数字技术发展的时代机遇,挖掘数据技术的潜能和价值,推进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是国家发展、人才培养、价值锻炼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劳动教育素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本文通过研究数字技术何以赋能、以何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机理、掣肘因素与实践路径,对于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增效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数字赋能;劳动教育;路径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引致对传统社会形态的冲击,数字劳动也将成为新时代最新的劳动形式。马克思提出:“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这一重要论断。面对当代劳动的巨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仍然具有其适用性与指导性。本文认为,数字劳动是新时代信息化浪潮中劳动教育的一场时代变革。如何在这场浪潮中,培育大学生科学地运用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以“三全育人”为理念,立足数字劳动教育目标,推进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劳动教育的时代创新。

一、数字化劳动教育的内在机理

1、把握教育对象共性与特性。

传统的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经验主义”进行对教育对象进行简单泛化教育,对于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个性化缺少关注。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用户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虚拟空间场域中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会较大程度上反映用户的个体特色、个人爱好及日常行为习惯。高校可以利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职能等数字技术,对照信息化平台收集数字资源,进一步筛选、归纳、整合与分析,然后对照个体的大数据分析进行建模,从宏观上来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和共性问题。还可以通过“大数据”为支撑的学生个体的“人物画像”,从微观上精准掌握学生的特性,追踪学生的细微变化,找准学生群体共性与特性化劳动育人的落脚点,响应劳动教育的时代需求。

2、定制性供给不同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有显著的时代特点。农业时代,劳动具有体力性、简单性和重复性等特点。工业时代,机器代替传统劳动,生产的产品有机械化、标准化等特点。数字时代,信息处理加工和再创造成为新劳动形式的出现,使“体力劳动的感受”降低,也因此而产生智能化、个性化等新特征。在数字化背景下,一方面,加强数字技术的课程教育,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数字工具,培养其对数字处理能力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加强协作交流能力培养,帮助学生通过信息媒介,培养其通过媒介获取信息能力。通过信息化获取信息分析和建模,精准定位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优化资源配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供给不同的教学内容,牢牢把握“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密切关注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做到“因人施教”。

3、提供靶向发力的育人过程。

传统劳动教育多数采用上大课的形式,习惯于依赖以往的经验,没有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未能回应学生的内心关切,很难满足新时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贴合时代特征,注重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媒介和环境的选择,提供循序渐进、靶向发力的劳动育人,坚持教育和需求导向相结合。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可利用数字技术,整合互联网场域中的教育资源,以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有针对性供给给学生群体,依据数据为支撑,实现精准教育,切实提高数字化劳动教育的实效。

4、发挥精准评估的教育作用。

精准评估可以进一步提升数字教育过程中各环节的精准化和精细化,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估主要集中于学生评价、督导听课以及调查问卷,途径较为单一,而且主观色彩强烈,无法实现动态跟踪与实时反馈。在数字化发展下,为精准评估提供了可能性。高校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字分析等技术记录劳动教育整个过程,建立数字化评价体系,“让数据说话“实现劳动教育评价的数字化、指标化,由以往的定性评价转为数字指标的呈现。通过虚拟环境下的劳动教育,全面、动态、实时跟踪研究教育对象的状态,对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进行评估、监测和反馈,精准掌握成长过程的着力点,调整方案,不断优化数字化劳动教育。

二、数字化劳动教育的掣肘因素

作为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传统的劳动教育旨在让受教育者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不断淬炼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价值观。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对劳动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提前对数字劳动教育掣肘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成为必要。

1、思维困境:传统与数字思维的观念冲突。

在数字经济时代,这种以情感、符码、交往为特征的劳动形式,越来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劳动形式,新形式不仅仅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更需要劳动教育思维观念的转变。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对于数字化劳动教育的认识有以下几点不足:①有的对数字化劳动教育内涵理解不足,认识不深;②有的对数字化劳动教育转型认同度不高,敏感度不强;③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尚未形成系统的数字化思维;④有的高校对数字化改革认知仍停留在技术层面,简单地把数字化等同于技术工程;⑤有的把数字化简单理解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线下搬到线上”。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传统观念与数字思维不可避免会出现博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劳动教育观念与数字思维的深度融合。

2、治理缺失:共享与数据壁垒的现实挑战。

治理的价值不只是形成有序的管理,而是启迪个体实现个人自由和群体秩序的统一,也是一种系统的教育体系。当下高校教育工作在治理方面高校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①是存在数据壁垒,由于高校大多数都拥有一套独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由此造成数据零散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中,形成“数据孤岛”。数据孤岛给数字技术带来了现实障碍,阻碍了数据的收集、整合、处理和分析,也进一步使得数字化治理变得异常困难,不利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赋能过程。②是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茧房”,随着网络世界的不断渗透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能够对学生群体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的采集和处理,为学生个体进行大体精准的人物画像,通过大数据建模,为用户投送价值趋同的信息,无法接受多样化信息,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③是单一的圈层信息:大学生群体长期在同质化信息刺激下,被碎片化信息包围起来,沉浸在单一信息圈层,降低了社会共识的凝聚力。

3、安全风险:虚拟与现实转化的边界模糊。

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对数字劳动教育建构不足。首先,数字时代劳动的概念界定不清。当下,由于数字化劳动教育缺必要经验和指导性指导,学生群体对于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信息强刺激,无法深度学习,使得劳动教育以一种工具形式存在,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其次,数字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个人隐私的泄露风险。资源共享与个人隐私本质上就是相互矛盾,学生在参与数字化劳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就会将自身信息暴露在监控下,进而失去防护墙。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会产生劳动权力的等级结构,对工人劳动节奏和效率的监控正是资本主义‘异化’的来源。”意味着数字化技术带来数据共享红利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个人隐私的侵占。第三,单纯的虚拟化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的劳动社会实践,警惕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失衡。符码堆集的虚拟世界虽无法满足人的实际生理需求,但极容易使人沉溺于虚构世界中的“身份”,譬如在网络游戏中,游戏玩家的“装备”“力量”和由此带来的虚拟世界的地位和权利,加剧着对于虚拟之物的依赖,长此以往,盲目追求技术手段而忽略劳动教育本质,会造成技术与价值引领的失衡。因此,如何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又要切实规避数字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遵循数字伦理秩序,是推进数字化劳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数字化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1、更迭培育理念,凸显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称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劳动也创造了人类全部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准则。正确的劳动观,本质上是人当以何存在的问题,即人如何处理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的劳动实践活动或者数字技术作业,旨在不断通过劳动教育时间实践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奋斗意识,引导其通过劳动追寻生命的意义。从历史角度来看,劳动教育概念的延伸以及劳动教育的形式不断变革,在拥有新的语境和意蕴的同时,以往单一的劳动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化劳动教育的发展需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突出全局性和互融性,围绕教育宗旨在“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中探寻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在数字化时代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宗旨。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联结点,以人为本为导向,突出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上的效能。同时,仍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高校要努力打造校园数字化氛围,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日常教育实践过程中,实现协调推进,融合发展。用数字技术为支撑,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不断更迭教育培育理念。

2、夯实培育基础,营造以虚实融合为基础的育人生态。

以教育新基建壮大劳动教育是推进高校数字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目前,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具备一定的基础,但离构建高质量信息化劳动教育支撑体系仍有一定距离。当务之急是聚焦数字化劳动教育的发展需求,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借力新型网络信息平台体系,汇聚数字资源,迭代升级教育设施,打造智慧校园;通过网络数字的采集和构建,借用新型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对劳动教育全过程的渗透,能够将育人全过程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丰富虚实结合的劳动教育育人场景,形成沉浸式虚拟化劳动教育场景,让学生可以高度拟真体验,实现劳动过程与教育过程的实时互动;同时,强化数字化劳动教育安全体系,加强网络安全监测,防范各类数字风险,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合法利益,实现劳动育人的新生态。

3、优化培育环境,凝聚数字劳动教育的社会各方力量。

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借助于数字技术,统筹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全方位育人的社会目标。①建设数字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数字劳动教育服务,比如:采用线上线下课程、在线实验室、模拟实践、MOOC课等数字化学习模式,拓宽资源获取途径,丰富授课形式。②创建高校劳动教育联盟,发挥科研优势。借助于联盟高校的教研资源,互相借鉴,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教学方式。③加强高校师资培训,打造校园文化。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手段,开展多样化活动,实现不同学院的学习协作和数字共享,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校园文化。④营造社会时代风尚,延展社会效应。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数字服务政府、数字平台企业、数字劳动群体多元协同的数字治理格局。形成全社会数字契约精神。

4、完善培育机制,强化“三全育人”数字化顶层设计。

学校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理念,统筹学校教育资源和力量,着力构建全学段、全过程、立体化的劳动教育方案,明确不同阶段劳动教育的实践任务,实现全过程劳动教育的实践目标。①打造全学段数字化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必须是终身教育,统筹全学段、全过程一体化劳动教育教学安排。设定劳动教育教学目标,确定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的定位,做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规划、教学活动设计等教学准备,确保学生从学前到大学的劳动教育过程能无缝衔接和螺旋上升性。②挖掘立体化数字化劳动教育资源:立足于“三全育人”理念,整合劳动教育教育资源,打造立体化劳动教育模式。从纵向上看,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能有与其匹配的教育资源及认真能力匹配的劳动实践活动。从横向上看,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劳动教育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劳动素养的培养。③推动全方位数字化劳动教育过程:数字化时代,面对劳动教育概念的不断延伸及劳动形式不断革新,在“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中重塑劳动教育的新途径成为时代命题。

参考文献:

[1]陈娟.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1(03):88-91.

[2]范涌峰.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样态与逻辑路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4):28-35.

[3]王强,田备,方正泉.后勤学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功能实现新途径[J].高校后勤研究,2020(02):5-7.

[4]赵静,石彩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施方略[J].黑河学刊,2020(05):80-84.

[5]孙倩茹.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9):85-88.

[6]刘向兵,赵明霏.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08):62-66.

[7]王丽.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6):176-177.

[8]杨丹.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9]孙晋超. 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10]周天宇.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20.

[11]黄妹香. 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12]李营,由佳.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实践探索——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理论与当代,2020(02):36-37.

[13]张海峰.知行课堂:“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 “五位一体”强化立德树人[J].中国共青团,2020(01):62-64.

[14]郭静.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15]吴仪. 高校组织育人的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

作者简介:宁双双(19870731),性别 女,民族 汉:籍贯(安徽省池州市),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职称:讲师 学历(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