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分析

高艺嘉
  
腾跃媒体号
2023年13期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主要有哪些? 企业根据哪些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不同的进入模式又会如何影响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国际化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增长动力缺乏以及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科学地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整合全世界的要素和资源,更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塑造和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将具体分析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以及影响因素,并对当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助力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企业国际化;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不确定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分析

自2000年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不少中国企业获得了宝贵发展机遇,加速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企业。企业国际化是产品、服务、技术、劳动力、管理及企业本身进入国际市场开展竞争与合作,具体表现为企业到国外投资,设立生产和科研机构等。从经营方式看,其演进路线是:单独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机构—海外生产销售。据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居全球第 2 位,存量位列第3位。这些数据均看出我国企业在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而在当前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升高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具体选择何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也尤为关键。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外部环境

1.不确定性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战略竞争持续深化,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在面对经济增长乏力、通胀压力以及能源危机的多重困境下,各个国家采取了很多非常规的经济政策,这导致全球经济复苏态势不明朗。美国、欧盟等纷纷加息,这将加速全球资本回流到发达国家,引起新兴市场国家动荡。一些国家也持续在芯片、半导体等关键领域进对中国“卡脖子”,导致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受阻。此外随着中国的劳动成本攀升,许多发达国家将工厂转移至东南亚国家,使中国的外贸发展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

2.政治环境

当前以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以国家安全和经贸利益为出发点,构建排除中国的技术联盟和供应链产业链联盟,比如拜登政府自2021年上任后便开始评估美国在关键产品与产业领域的风险。此外拜登政府抛弃关税这一工具,转用“供应链韧性战略”作为对华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还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复兴美国本土制造业,加强对华经贸的“脱钩”。此外为了转移国人视线和推卸责任,美国政客把中国塑造成美国国内问题的根源,把中美经贸摩擦扩展到意识形态领域,给中美关系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危机进一步加剧世界动荡,各主要国家对华经济政策将产生更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企业在外投资和经营产生巨大影响。

3.经济环境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给各国经济带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加剧。一些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经济发展,注重分散供应链风险、强化关键战略产业的安全性,于是选择将国际产业链“本土化”。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多国央行纷纷加息应对通胀,2023年世界可能走向全球性经济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可能发生一系列金融危机。IMF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6.1% 放缓至 2022 年的3.2%,较2022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的预测值下调 0.4 %。此外,欧洲受俄乌冲突影响,出现通胀加剧和能源价格飙升等情况,导致欧洲各国增速预测值也被大幅下调。因此全球的经济环境复苏历程缓慢,这对企业的国际化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对比与分析

随着企业竞争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单一国际化模式已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了多维度的国际化模式。那么如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确定合适的进入模式,比如合资、独资、出口还是跨国并购等,这将关系到企业在国际市场能否存活及绩效好坏。方世杰(2001)按投资股权高低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牵涉股权投资的国际化形式,如出口、技术许可;第二类是股权投资介于 0 到 100%之间的国际化形式,如合资;第三类是百分之百股权投资的形式,即独资。综合其他相关研究,本文主要以所有权的控制程度为分类标准,总结出以下分类,如表1所示。

股权式进入模式是企业通过在目标国建立子公司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可部分或全部拥有该子公司的经营权和控制权,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的核心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不可转移,所以其通常采用投资等方式进入他国市场,比如在海外建立研究所和工厂等。

在非股权进入模式中,贸易进入模式是企业以产品出口的方式进入目标市场,选择该模式的企业对国外市场参与程度低,但承受的市场风险也较小,因而成为很多企业首次进入国际市场最主要的选择。使用出口这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可以免除企业在东道国建造生产设施的高额成本,同时有助于企业发挥过剩的生产能力,实现规模经济,也能够避免企业承担高风险。契约式进入模式是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将其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转让给国际目标市场,如商标、专利、专有技术、著作权等。国际战略联盟的进入模式可以为企业进入外国市场提供方便,同时联盟伙伴间可以分担固定成本和研发风险,并共同攻克存在技术堵点的技术,还可利用几家主导企业的战略联盟来建立对联盟方有利的行业标准。但这种伙伴间的分享性质,也可能会导致竞争对手以低成本获得新技术和市场。比如在通信行业,目前中国在5G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西方一些国家进行打压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中国应该联合5G以及其他高精尖行业形成技术联盟,同时要在联盟内部起到主导作用,避免技术的外泄。

四、总结与政策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选择何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对于企业国际化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对于规模不大、实力较弱的企业,可以选择技术转让、服务外包、战略联盟等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有助于提高全球知名度,也可以规避市场风险;而对于综合实力较强的中等企业,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进入模式,比如契约进入、合资等。未来中国企业必须在理论研究上结合对象国的具体经济和政治环境,从实际条件出发,探索具有中国企业自身特色的国际化道路。此外,除了选择正确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外,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企业核心技术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在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上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距离,未来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胜出,必须转变企业观念,坚持自主创新,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提升对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2)做好风险管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国际市场上,不同国家之间除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各国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规则也不同,因此我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之前,要充分了解目标国的财务管理规定和税收政策等,对可能出现的纠纷做好防范措施。

(3)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国际经营团队

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人力资源的建设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要想在国际市场上长远发展,企业需要培养综合型的专业人才,具备金融、管理、技术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因此企业要注重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来从容应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熊勇清,李昆沙.国内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与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基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49(06):136-145.

[2]冯维江,张宇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J].经济研究,2022,57(06):4-12.

[3]罗文静.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与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20.

[4]王雪. 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D].山东大学,2007.

[5]綦建红,杨丽.文化距离与我国企业0OFDI的进入模式选择——基于大型企业的微观数据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14(06):55-61.

[6]陈怀超,范建红.制度距离、中国跨国公司进入战略与国际化绩效:基于组织合法性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14(02) :99-11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