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轨道交通运营单位重点岗位配员标准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滁州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滁宁城铁运营公司”)滁宁城际铁路线开通初期运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综合考虑岗位作业特点、专业维保模式、班组运作模式及备班率等因素,研究运营公司各岗位配员标准,确定企业人员规模,为运营单位人员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后期岗位配员优化提供思路,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的精简高效,为同行业尤其是新线路筹备的定编及优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管理;配员标准;岗位优化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安全、便捷、准点的交通方式在全国各大城市快速发展,且呈现线网化运营趋势。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年度统计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内共有5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0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0287.45公里;拥有4条及以上运营线路,且换乘站3座及以上的城市26个;2022年城轨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分担比率为45.82%,其中上海、深圳、广州等10座城市城轨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的分担比率均超过50%。
伴随着多线路、长里程的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生产相关的人员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而城市轨道交通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技术先进性与现实中专业人才需求量紧缺、企业管理模式落后之间的矛盾凸显。精简、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将是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向社会提供优质运营服务质量的先决条件,打造“人员精简、协同运作、运行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是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滁宁城铁运营公司于2021年8月成立,所辖滁宁城际线路于2023年6月28日开通初期运营。作者作为滁宁城铁运营公司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全程参与滁宁城际铁路从运营筹备到开通运营的过程,本文基于滁宁城铁运营公司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各岗位人员配备标准,为岗位定编、人员配备及后期岗位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二、岗位配员原则
(一)以责定岗,以岗定人。一是研究岗位配备的前提和基础是优先完成企业组织架构搭建,厘清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职责。二是须对照各单位职能职责确定岗位设置,配套编制岗位说明书和岗位工作标准。三是对照岗位描述及岗位工作职责研究岗位人员编制数量设计。四是根据岗位设计及胜任力分析,确定人员配置方式及员工素质条件。
(二)充分考虑备量。一是在测算完成各岗位保障生产正常运转的最低人员配备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劳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充分考虑企业职工的休假制度对运营单位人员配备总量的影响,兼顾保证职工正当权益和企业的正常运转。二是充分考虑新线尤其是开通首条线路的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人员配备需求。针对新成立单位或者新开通线路,员工业务技能、设备稳定状况都在磨合期,需要通过适当的加强人员配置保障单位内部人员及设施设备的正常生产运转,待一段时间稳定后可逐步优化管理制度,降低人力资源配备。三是根据后续线路开通节点提前做好人员储备,根据岗位培养周期倒排计划,加强企业自身人才梯队建设。四是充分研究运营单位自身员工结构特点及周边同行业发展情况,科学分析员工队伍稳定性及潜在的人员离职风险,必要时做提前的人员储备。
(三)提高岗位技术含量,鼓励职工一专多能。一是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建立技术密集型及服务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的岗位可通过委外形式控制人工成本。二是结合近年来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多职能队员、一体化站务员等岗位设置,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鼓励优质创新、一专多能,通过轮岗学习、岗位优化合并等形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岗位设置及配员标准影响因子
(一)岗位分类及设置
交通运输部于《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规范》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岗位人员”配置有明确规定,“运营单位应合理设置岗位,行车组织、客运服务、设施设备维护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按运营需求配齐人员”。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岗位设置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和参考价值,根据工作性质及工作内容可简单划分为四类:
1.决策层人员。包括运营单位高层(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及中层(各部门中心负责人、科室负责人、线路负责人等)管理人员。
2.职能部室及行政管理人员。包括文秘、财会、人力资源、后勤、物资、党群、纪检等行政管理岗位人员。
3.技术人员。包括各种设备设施规程和工艺编写、故障分析、方案设计等工作及生产组织运作管理岗位的人员。
4.一线生产及服务人员。主要包括轨道交通运营相关各类设施、设备、系统、结构的检维修作业人员,车站服务人员,列车驾驶及调度人员。
不同类型的人员配备测算方式不同:决策层人员主要参考单位组织架构配备;职能部室及行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般采用比例法确定配员标准,如行业内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管理人员平均配置比例为10%至20%;一线生产及服务人员岗位涉及面广,岗位职责及运转班次复杂,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配员标准设计。本文重点研究一线生产及服务人员相关重点岗位的配员标准。
(二)配员标准影响因子
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每公里地铁需要运营人员50至80人,运营筹备初期企业可按每公里配员数进行初步的整体人员规模设计。但具体各岗位的配员标准影响因子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
a)车辆数量、设备设施数量、线路里程、车站/基地/变电所等结构建筑数量等客观数据。列车驾驶员、车辆维修等相关岗位配员与列车配备数量直接相关;各类设施设备巡检维修人员如AFC巡检工、门梯维护工等岗位配员与设施设备数量有关;工务专业的探伤巡检工、轨道巡检工以及供电专业的接触网维护工等岗位工作量与钢轨、接触网等设施长度相关,即配员标准与线路里程相关;在各个车站驻点办公的站务相关岗位人员配员标准与车站数量息息相关,调度类岗位人员则与调度大厅、车场调度室等数量相关。
b)班组及班次运作模式。一是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针对一线员工通常采用班组管理模式,根据工作内容及管辖幅度搭建企业班组架构,落实精细化管理。二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根据不同岗位生产需要主要设置标准工时制和综合工时制两类劳动工时制度,其中综合工时制常见的包括四班两运转、三班两运转及两班两运转等倒班班次。班组架构及班次的设置直接影响该岗位配员数量。
c)基于人员出(缺)勤率的备班率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作为国有企业,往往具有较完备的休假福利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法定节假日、年假、探亲假、婚产假、育儿假等,运营单位应科学测算各岗位员工具备的休假时长,计算各岗位需的备班人员数量,在不影响正常运转生产的前提下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如一个需要24小时值守的岗位,采用四班两运转班次,全年须人员在岗时间为365*24=8760小时,正常员工一年有效工作时间为(365天-11天法定节日-104天双休-5天年假)*8=1960小时,须4.47人满足倒班需求,即(4.47-4)/4=11.75%的备班率。考虑员工探亲假、育儿假以及病假等因素,原则上倒班班次员工备班率设置在10%左右,女员工占比较高的岗位如站务值班员等存在休产假情况,备班率一般设置在15%左右。
d)专业维保模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维保模式主要包括自主维保及委外维保两种模式。运营单位通过将部分非核心业务或支持性业务委外管理可以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成本控制,目前国内运营业务委外管理的内容包括:地铁轨道、房屋建筑、桥隧结构监测、通风空调、给排水、电扶梯等设施维修保养和设备维护管理等。如香瓜专业采用委外维保管理模式,运营单位涉及该专业的岗位人员主要侧重委外单位的监管,配员标准可大幅度降低。
四、重点岗位配员标准
综合考虑以上配员标准影响因子,结合滁宁城际铁路线运营筹备初期配员情况,梳理列举部分重点岗位配员标准。
(一)站务生产岗位
按初期运营每个车站配备1名值班站长、2名值班员(包括行车值班员及客运值班员)以及每个票亭1名售检票员的标准,值班站长及值班员24小时值守,初期执行四班两运转模式;售检票员工作时长覆盖运营时间,执行三班两运转模式。即:
值班站长配员标准=1人/班次*班次*车站数量*备班率,结合滁宁城际线初期开通运营10座车站,值班站长配员数量=4*10*1.15=46人;同理,值班员配员数量翻倍为92人;售检票配员标准=1人/班次*班次*票亭数量*备班率,实际运营过程中滁宁城际线售检票员配备执行委外管理。
(二)电客车司机
电客车司机执行四班两运转班次,每班配备1名司机长,每列车配备正线司机1人,此外包括便乘司机、基地调试司机,运营初期综合按每列车每班次2名司机测算,电客车司机配员标准=(2人/班·列车*列车数+1名司机长)*班次*备班率,滁宁城际线初期上线8列车,电客车司机配员数量=(2*8+1)*4*1.1=75人。
(三)调度类岗位
调度类岗位均执行四班两运转班次,其中行车调度及电力调度岗要求双人在岗,环控调度及综合调度一人在岗,即行车调度及电力调度配员标准=2人/班*班次*调度室数量*备班率,环控调度及综合调度配员标准减半。目前滁宁城际线于控制中心大楼设1处OCC调度大厅,行车调度及电力调度配员数量=2*4*1*1.15=10人,环控调度及综合调度分别配员5人。
(四)机电类生产岗位
机电专业设备种类繁多,且多采用委外维保与自主维保相结合模式,配员标准主要与相关设施设备数量关联。经工作量测算,设置相关配员系数。风水电维护工配员标准=地下站数量*系数3+高架站数量*系数0.5+风井数量*系数1+场段数量*系数3;自动化维护工配员标准=地下站数量*系数0.67+高架站数量*系数0.5+风井数量*系数0.5+场段数量*系数0.5;门梯维护工配员标准=扶梯数量*系数0.2+直梯数量*系数0.1+车站数量*系数1。测得运营单位正式员工和维保队伍人数,再通过合同进一步约定。
(五)通号类生产岗位
通号专业为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的核心专业,往往采用自主维保模式。通信及信号巡检工主要根据工作职责及班组设置划分测算,通信巡检工配员标准=(正线通信班4人/班+OCC网管班4人/班+车辆段车载班4人/班)*班次,即配员48人;通信巡检工配员标准=(信号正线班*7人/班*工班数量+信号车辆段班4人/班+OCC信号班4人/班)*班次,即配员88人。
(六)供电类生产岗位
接触网维护工主要参考接触网长度测定工作量,根据经验,接触网维护工配员标准=柔性接触网长度*系数0.7+刚性接触网长度*0.4,测得配员人数65人。
六、结语
岗位配员标准的确定是企业“三定”工作的核心,为人员配备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后期运营稳定后的岗位优化厘清思路。岗位优化出发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班次优化,其核心是压缩岗位的服务时间,减少用人;二是一岗多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多岗职责合并,一岗兼顾;三是低岗顶高岗,培养低岗位提前掌握并承担相应上级岗位的部分工作职责,加强员工业务技能提升的同时控制人工成本。打造精简、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实现人力资源整合,减低用工浪费,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进而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艳.呼和浩特市地铁1号线人员配置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14-19.
[2]白帆,纪玉云.轨道交通站务系列岗位人员动态配置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2(02):154-156.
[3]徐敢锋,高飞,戴卫杰.上海新建市域铁路运营初期维保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2,(S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