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巴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探析

苏菲菲 杨栩潼
  
腾跃媒体号
2023年16期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6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本文以巴马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巴马县振兴乡村的新时代需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巴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策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民族地区的文化振兴需要紧紧抓住新时代的发展契机,在传承与保护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推陈出新,提高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效率,积极打造文化产业,推动产业融合,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的经济效益[1],并以文化振兴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振兴。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典型的瑶族聚居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如何合理传承与发展、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让其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巴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一)非遗资源丰富

根据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所处的河池市人民政府网公布的《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统计,巴马瑶族自治县有4项自治区级名录项目(包含国家级项目),9项市级名录项目(包括自治区级项目)。目前巴马现已建立包含9大类378个项目的非遗资源档案。

(二)不断完善保护政策

多年来,巴马不断完善当地非遗文化项目保护政策措施,共投入400多万元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和非遗项目基础建设,帮助非遗项目、传承人振兴传统工艺等[2]。截至当前,巴马已有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自治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3]。

(二)重视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马一直坚持充分利用各节庆时间,不定期开展大型非遗宣传展示,让传统技艺、传统山歌和民俗美食类非遗在传承保护中持续激发生命力,据悉,截至当前共举办非遗项目展示表演20余场次,观众9万多人。已拍摄录像资料近600分钟,制作VCD光碟20盘,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72项[3]。

二、巴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自治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难发现巴马地区的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相较于同省市其他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保障措施不足

政府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够强烈,存在申报、开发与保护、管理不协调推进的现象。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得不够完善,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实际需要。

(二)文化遗产资源耦合程度不足

主要表现在代际之间技艺的耦合程度不足和传统与现代建筑存留关系的耦合程度不足。非遗传承主体缺失,现有的传承人多为老师傅,新一代传承人还未能够“出师”;传统民居仅有极少部分作为文物保存下来,而其他的皆被定性为“危房”拆除。

(三)非遗相关品牌知名度皆不高

非遗相关产业虽有项目扶持,但均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如“手工红糖”、“蛇王酒”等非遗产品均只在巴马地区之间有名声。

三、巴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地方经济发展较落后

2020年,巴马县顺利实现整县脱贫,但经济发展仍比较困难。2022年河池市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416元,排名广西各市最后,而巴马县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为17782元。可见该县经济助力文化发展道路的仍任重道远。

(二)巴马县目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对非遗传承和发展力度不够

政府侧重经济发展,以“四个百亿元”产业发展集群和“四百四带”为乡村振兴发展目标。而对关于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政策颁布较少、资金投入不足。

(三)相关非遗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首先,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知名度较低,受众小众,以本地人为主。其次,非遗产品多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以传承人为主要生产者的生产活动,由于传承人年龄大、从业者少及对传承人技术过于依赖等现状,非遗产品的标准化、批量化生产难以实现。另外,在传统的市场终端渠道,很难看到大批量非遗产品的踪影,销售渠道少。

四、巴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

(一)文旅融合促发展,发挥文化旅游新业态作用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将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文旅新业态的培育同步谋划、共同推进。以巴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特色,构建独具吸引力的巴马文化IP养生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以文旅加产业的双核驱动模式,创造独具文旅特质的非遗文创产品展销与旅游集散模式。建议加大蛇王酒、手工红糖、少数民族服饰绣等非遗项目的商品化开发和推广力度,提升非遗传承发展的永久生命力。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发展传承基础

加强巴马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增强传承人的责任意识,帮助传承人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开辟途径,提高传承能力,更好地履行传承职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积极开展传承人评选工作,做好国家级和区级传承人的申报推荐工作。

(三)创新活态传承思路,传播普及优秀文化遗产

搭建文化遗产传承平台,向市民普及文化遗产知识,通过宣传推广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可在每年巴马本地的祝著节、盘王节等少数民族节日,结合不同的节日主题,组织开展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和演出等系列活动,增强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让全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同时还应积极推动非遗走进校园活动,让文化传承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素质教育之中,拓展非遗生存空间,解决非遗断代危机。

五、结语

巴马瑶族自治县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如何保护和传承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收获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对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熊敏,田逸飘.非遗资源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以大理剑川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6):36-45.

[2]孟萍.瑶山传非遗 寿乡展风采[N]. 中国旅游报,2020-06-12.

[3]韦求蓉,龙光华.巴马:以非遗传承为抓手助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OL].金台咨讯,2023-01-03.

基金项目:202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路径探究”(S202210608003)。

作者简介:苏菲菲(2000.2-),女,汉族,广西贵港人,广西民族大学本科在读,行政管理专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