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美育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第二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美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美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如何构建第二课堂培育场域,引领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而使广大学生将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追求,外化于个人的行为标准。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育;第二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提出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时代课题。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大学 生形成高尚情操,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美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一环,有自身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作用,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以服务社会和个性发展为目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各类活动1,拓宽了学生生命和生活的边界,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空间,积极建构美育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第二课堂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美育的价值意蕴包含了以美养德、以美增智、以美健心,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塑造美好心灵与健全人格,大学生在认识美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明辨是非、丑恶,发扬人性的闪光点,使大学生形成高尚情操,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大学生认知、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天然的美育元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内在隐含着创造美的过程2。“民主”、文明”是将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是人们追求向善、向好、向美的体现,“和谐”本身就是美的终极归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本质内涵就是对社会制度之善的价值指引,蕴含了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蕴含了对人类个体发展的道德规范,彰显着人性美、人格美、劳动美、品格美的光彩,家国情怀展现“舍己为家”“保家卫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人性美、人格美的集中体现。“敬业”体现出的是劳动之美,“诚信、友善”揭示出的是人格之美3。
美育是以感性启蒙打通心灵通向头脑的道路,用彰显秩序感、崇高感、优美感的教育内容为道德知识和道德行动注入情感力量,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多是理性教育,具有真理性、价值型等特点,二者有着天然的形式互补性,通过音乐、美术、影视等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从核心价值观与美育的融合点入手,有利于大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形塑价值观念。
(二)美育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当代青年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泛,受到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影响,可能在思想上呈现出复杂、多元、易变的特点,也可能出现诚信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消极影响,同时这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育有着天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且具备愉悦性、渗透性、情景性体验等特点,对美的呈现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审美自觉和情感共鸣,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这种形式,借助美育的语言和形式宣讲,或是挖掘运用美育中的思政元素,能够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力补充,能较大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美育具有正面引导
美育与核心价值观培育都是一种肯定、积极的教育。高校美育在选择内容和设计培育方式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的理论内涵,在第二课堂开展的全过程中真正落地,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向大学生传递当代中国精神、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并且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全面认识、理解、接纳、践行核心价值观,增强对筑牢道德根基,增强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培元。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 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这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健康的体魄,还要求学生具有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在实践中还要具有捕捉美、创造美的能力,甚至有践行美的言行,从这个角度而言,核心价值观就是对美育的再升华。在深层次挖掘核心价值观背后的美育内涵的基础上,把握美育的特征与功能,在第二课堂的实施开展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筑牢大学生信仰之基,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将美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措施
(一)与专业属性相结合,强化核心价值观的育人效果
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设计培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元素,建立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技能关联,在课程美育的作用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的融入专业实践课中,在练就过硬专业本领的过程中内化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元素巧妙的融入专业实践课中,开展主题创作活动如动漫创作、海报设计大赛、书法作品征集活动。在创作中既能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也能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获得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价值观由内在情感认同转化为外在行为的体现,也是核心价值观确立和实现的过程。在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时,可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服务社会,常态化开展美育实践,以才干“美”勇担时代责任,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例如艺术设计院校可以联合校外实践基地如浦东历史博物馆、菊园新区我嘉书房搭建面向社会居民的美育文化共建平台,每周学生志愿者走出校园,着力推进艺术课堂志愿服务项目,为周边居民带来趣味生动的美育实践课,引导学生用专业特长服务社区、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坚持不懈地探索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意义。在感受美、创造美、得到美同时,让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起来”。
(二)第二课堂活动融入日常生活,拓宽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场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议题,提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的宽阔场域,通过日复一日的认同与践行,大学生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知识形态转向生活常识并融入日常思维。
核心价值观培育要融入大学生的党团社团活动和日常生活场域。多组建相关社团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运用音乐、美术、文艺节目等丰富多彩并具有核心价值导向的艺术形式感染和教化人,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和表达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接受热情,使其在参与社团活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谛。通过标语、专栏、快闪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在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日常生活场域中对核心价值观正确认知、积极践行和深刻解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同时,积极引入校外美育资源,如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不断拓宽学生接受校外美育教育的实践场域,组织学生参观艺术设计展、博物馆、利用艺术设计、展览、历史文物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现场感受艺术文化作品,注重精神高度,涵养美丽心灵,激发爱国之志,通过这种直观艺术形式,让内隐的价值观逐步形象化,在理解、分析、感知中切实体验和感受美好,以心灵“美”锤炼高尚品格。
以特殊性的社会时间节点为契机,以日常生活仪式为载体,充分利用“仪式”所蕴含的审美属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特殊性时间节点蕴含着特定的政治和文化意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提供特殊时机。一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纪念日,二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社会活动。例如,2023年上海进博会、杭州亚运会是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广泛的重大社会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了二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同频共振。三是日常生活中重要节假,例如国庆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在这几种特殊融入时机期间开展仪式教育,营造共情的审美氛围,产生情感共鸣,让大学生在审美自觉中充分认同并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主流价值观,彰显美育的内在魅力。在设计活动时,要结合不同美育形式,将抽象的道德理论知识具体化、鲜活化、动态化,更好地渗透价值观,调动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审美眼光将核心价值观知识进行内化,进而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国庆期间,开展“爱国·爱党·爱家”系列活动,通过红色观影、党史研读分享讨论、寄一封家书等主题活动,在第二课堂中产生情感共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趣味活动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起来”。
(三)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提升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力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数字化已经深度融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0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原住民,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大学校园拥有更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使用氛围,为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获取理论知识、形成核心价值观精神学习氛围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调查数据表明,有79.1%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数字平台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可见利用好网络新媒体,能极大地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因此,高校要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等传播载体,渗透美育符号,注入优秀网络文化的传导方式,搭建核心价值观推广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潮起来”。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融合平台具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等特点,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核心价值观培育。通过拍摄微电影、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情包、开设微博话题等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讨论的互动性和针对性。在内容表达上,以纯文字和“文字+视频”为代表、在文字修辞技巧上,以情感型和“品性型+情感型”为代表,打造爆款微文案,以轻松有趣、自然活泼的语言表达风格,呈现简洁明了、有声有色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抉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内容的“轻表达”,以有代表性、有意义的金点子、好句子,实现接地气、有灵魂的价值感知与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内容的“趣表达”。还可以转载、拍摄爆款短视频,合理加入特效音乐等流量密码,符合当代年轻大学生的审美需求,以潮流感与新鲜感兼具的呈现方式和叙事形式,打造鲜活的主流价值短视频,增强和扩大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趣味性和受众群体,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上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和校园文化。
(四)挖掘经典传统文化,丰富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
经典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理想信念、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具有导向功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生动体现着由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第二课堂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可以细致挖掘一系列经典传统文化植入校园,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不断丰富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并将其充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 育形式进行当代表达。例如,红色歌曲、经典歌剧、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进校园、外出参观重大历史题材展览,积极创作优秀文艺作品,通过对视觉图像的解读,与音乐旋律的共振,艺术作品的再创作,促进审美意识和社会理想的结合,进而产生对国家、社会美好形象的认同,并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钰涵,刘茂平.高校美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
2. 张丹.美育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8)
3. 王澍,刘凤.学校美育如何立德树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11)
4. 侯坤,许静波.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8)
5. 席晓丽.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7)
6. 雷莹莹,廖小琴.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维度探究[J].理论导刊,2023(9)
7. 杨智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6)
注释:
1.陈继旭、袁德润.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第二课堂”的价值与实践关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
2.侯坤,许静波.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8)
3.侯坤,许静波.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8)
基金项目: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22年度双高科研基层项目(项目编号:2022-A-3-4-16);海市2022年度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课题号:C202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