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建筑设计探究
摘要:大量的城市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高密度城市森林,教育用地成为这些高密度地区的天然低密度绿洲。与此同时,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千篇一律的校园设计。高耸的建筑使学生与自然和社会隔绝。本文探讨了新教育理念下中小学建筑的空间格局以及设计发展方向,期望以此有效提升中小学建筑设计水平。
关键词:建筑设计;中小学;新教育理念
前言: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比较简单,特别是在空间布局和各种组合方式上,没有独特的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校的教育。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的教育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对中小学建筑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新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及其要点
为能够真正满足中小学师生的教育、学习需求,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体制和模式的改革[1]。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盲目地向学生灌输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是单向的、单一的,学习过程缺乏互动性。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更多地关注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个性化的课程表。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个性化的课程,让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志同道合”的群体,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混合年龄的教育。通过实行混龄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步。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条件和需要,合理设置混龄教育机构,或建立相应的混龄班级群体,专门设置混龄课程等方式,达到灵魂教育的目的。平衡学习。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体育、艺术等课程的重要性。在均衡学习教育理念下,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学生相应的支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榆树非正式学习。教育教学活动不再受固定教育场所的限制,学生可以在图书馆、教育走廊等场所学习;余老师工作室制。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可以采取走班的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教学班级和老师;傻瓜会自我管理。学校不再有专门的班级、班主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
2.国内中小学建筑设计特征
2.1国内教育教学体制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各方面的发展都会或多或少受到苏联的影响,在教育体制方面也是如此。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是坚持五大教育,具体内容是坚持课堂教学、教师授课、强调课本知识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应该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是追求共性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表现。
文革结束后,教育教学秩序进行了改革。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实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秩序。在后来的发展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下,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制度不断被探索和研究。
20世纪初,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创新能力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人才在促进我国各方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国家有关部门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新世纪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
2.2建筑布局设计特点
因以往较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国内传统中小学的建筑设计主要是将整个学校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教学区、体育活动区和学校管理区,体育活动区是校园建筑建成后的休息空间,可以作为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区,所以,传统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不包括体育活动的相关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相关建筑的主要布局是教学楼按东西方向布置。而在教学楼与教学楼之间电梯比较大的地方,会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形成相应的活动空间。随着人们对中小学生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的学习任务逐渐增多,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大。此外,学校的学习环境相对单调,学生会逐渐失去青春活力,因为学生或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缺乏沟通能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此外,一些中小学会受到办学效益等各方面的影响,不断对全系列校舍进行翻新或扩建,以达到办学规模比较大的特点。然而,在扩建和改造的过程中,会对中小学建筑布局的整体概念考虑不足。这样一来,在整个学校环境中就会出现较大的空间,这就说明整个学校环境比较单一,中小学建筑的功能也会被划分出来。各个校区的使用率都比较低[2]。
3.新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要点探究
3.1教学空间设计
对于教学空间来说,它既是教学的核心单元,又是教育行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在教学空间的设计中,要突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特点,打破以往“盒群”的空间布局。例如,课间隔墙可以换成低矮的橱柜、屏风等物品,增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来说,教学空间的设计主要包括室内设施的布置、教室的大小和空间的布置三个方面。
3.1.1室内设施布局设计
首先,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引入新的教学设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室的前面是讲台,讲台后面设置成排的座位。这种室内布局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室内布置可以采用坐式或两侧相对的形式。这样,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更加方便,也有利于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其次,教室里的桌椅可以聚集在一起,缩小学生之间的空间和距离,便于教师集中教学、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的开展[3]。
3.1.2教室大小设计
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重要。在一些发达地区,小班教学和个别教学模式已经在中小学推行。在中学班级中,学生人数主要在40人左右;小学一个班的学生人数不应超过30人。采用这种规模的中小学班级,其教学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总的来说,近年来中小学教室的人均学生面积越来越大。在室内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需要,还要保证学生的人均室内面积得到满足。
3.1.3空间布局设计
中小学建筑的设计核心是高效有序地组织各功能空间,提高教学空间、休息空间、活动场所等区域的完整性,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需求。一方面,对于小学课堂空间的布局设计,尽量融入“家”的元素和概念,并将教学空间和学生的休息活动空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欢快、和谐的学习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在初中教学楼的设计中,学生的休息空间和教学空间应该分开。特别是在休息空间的布局设计上,要以班级为单位,保证能够满足学生交流活动的需求。此外,高中学生教室的布局设计应保证教室与公共空间有更多的接触,教室的功能设计应满足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
3.2活动室的设计
首先,活动平台和阳台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在这种平台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保证与室内空间的良好联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区域。其次,应将更多的阳光引入室内,模糊室内空间和平台之间的界限,使室内学生能够更好地与室外环境互动。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建筑的体量和密度,在相邻建筑之间营造交错高度的氛围,并在适当的空间中营造自然的活动平台。设计师可以安排景观小品、建筑小品等,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其中,屋顶是建筑中典型的开放空间。如果能有效利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活动平台。此外,首层架空也可以成为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底部架空的方式,也缓解了学校用地紧缺的问题。此外,在设计期间,可以引入水体、人工湖和体育场馆,为学生提供休息和活动的户外空间。
3.3非学习空间设计
其次,新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态度的逐步开放,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态度,课程的开放,即学科与年级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在时间和空间上也需要开放。这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对学校建筑设计的要求是教室之间应有一定的开放空间等方面的要求[4]。
研究表明,非计划性、随机性的学习空间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空间。原教学楼平面形式,其内部空间主要由内廊和外廊连接。这种形式虽然可以满足学生交通疏散的需要,但是过于单一的走廊空间形式,使教学楼显得单调、枯燥。在新的教育理念背景下,交通空间不仅要满足连接教育空间的功能,还要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和交流讨论提供相应的空间。一般来说,交通空间的形式以线性和节点为主,以骨架结构贯穿整个校园。交通空间的形态应该是复杂的、开放的、层次化的。所谓复杂分层,是指引入非正式的学习空间,如展厅、中轴线、画廊、活动设施、绿地等,增强空间的趣味性效果,为学生提供休息和交流的好场所。此外,交通空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也可以拓宽空间,以满足学生在课间聚会、交流、活动等行为的需要。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中小学校的建筑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例如,它可以扩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激发他们的青春活力。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学习兴趣。同时,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效结合学校建筑设计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车志远,欧萨马.教育新理念下厦门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22):151-153.
[2]王璐,曲斐扬.浅析新教育理念对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影响[J].读与写:上旬,2018(5):81-81.
[3]闫秋月,华峰.当今中小学建筑设计趋势研究——对深圳“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的解读[J].城市建筑,2020,17(19):132-135.
[4]余智德.构建智慧阅读教育新生态探究——以广州市中小学智慧阅读平台研发与应用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0(7):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