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书法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追求不断提高,面对这种情况,书法学专业应合理设置书法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书法人才具有较高的艺术创新能力与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目前,高师院校、综合性院校和艺术院校在书法专业人才培养上各有特色。如何使书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和生活,如何将书法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如何更好地传承书法艺术,使书法艺术在当下焕发生机,是有关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现今书法艺术相关的职业主要可以分为学校书法教师、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引言
但近些年,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发展瓶颈,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一定程度的同质化或趋同倾向,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未能充分凸显。也就是说,师范院校培养书法专业的学生,与专业艺术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等培养的书法专业学生,在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模式上没有多少区别。这就造成一些问题,不能够以己所长补己所短,而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没有多少优势和竞争力。如书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专业艺术院校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在技能训练方面,一些技术学院的培养也具有很多优势,我们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呢?
一、书法学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书法艺术获得了史无前例的迅猛发展,关于技法、风格、创作、展览、组织、研讨,各行各业,各持见解;观点不同,彼此攻防互不相让,有许多热议甚至激烈的辩论。而关于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批评及评论,四十年来也都有相当数量的“成品”即著述论文问世,形成雄厚积累。唯有这个“书法学”学科研究,自起步伊始,一直处于高冷与孤寂的状态而问津者稀。创作实践者对它的抽象理念的定位漠不关心,认为与自己热衷的笔墨、形式、技巧相比,无甚用处;初学爱好者对它更是极其陌生,完全听不懂,徒有“何不食肉糜”之讥叹;理论界学术人才又认为应该崇尚“实学”,具体到一人一作一时期一流派的人、事、物,在思维和关注点上明显不适应学科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凌空”式抽象思辩逻辑演绎,从概念到概念环环相扣互为因果。殊不知,学科研究恰恰是一个艺术门类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还有价值观的最核心的部分。它是书法生存、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它好比是书法之学的“诸学”之中的哲学,它的存在,决定了书法领域之分野内外各“诸学”的存在。但因为我们大部分书法参与者、爱好者,甚至部分研究者都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目前它已经逐渐蜕变成一个主要在高教界因为利益共生而引起关注的命题。既然创作家不感兴趣,初学者觉得无关痛痒,理论家认为过于抽象又不涉具体的书法人和事而导致“一脸懵”;只有大学的院长、系主任、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觉得与自己有点关系 对提高自己的级别、待遇、办学规模、“江湖身份地位”有直接关系才欣然接过来为己所用。但“书法学”学科,真的只是一个书法高等教育界办学级别的“实操”应用命题吗?它确定不更应该是一个学术理论界与高端创作界关乎思维方式的抽象思辩与架构、追究学理追求真理的核心学科命题,甚至是最根本的哲学命题吗?它难道不应该是我们书法界(大多是写字出身)的先知先觉先行者们,面对检讨反省规划书法艺术在过去、现在、将来时,奋然重提当年哈姆雷特“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的终极价值观的永恒追问吗?
二、高等书法教育现状分析
第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高等书法教育体系中,每年毕业的书法专业学子(含本硕博)大概有1.2万人。另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中小学书法教师岗位有30万人的缺口。书法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与书法教师缺口相比,差距显而易见。第二:开设书法学专业的高校主要分为艺术类、师范类、综合类三大类。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定位,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它的学科设计以及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高层次的书法创作人才,与中小学书法教师的要求有明显出入。不是所有书法专业毕业生都可以胜任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岗位。第三:由于目前多地教师体制内并无书法教师的编制,书法专业毕业生如果想要进入中小学做书法教师,则要去学习大量美术知识,然后去考美术教师资格证,再去考美术教师编制岗位,才能进入中小学教书法,这也造成了大部分书法专业毕业生很难进入中小学书法教育体系的现状。而且书法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也几乎很少走向中小学教师岗位。
三、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优化书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有关人员需要完善高校书法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师除了要讲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法,还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完善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高校需要认识到自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调整教育模式与方向,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方式培养书法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和教师应总结教学经验,设置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满足社会需求的书法学课程,同时根据原有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合理制定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书法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以此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法的同时,能够不断创新、推陈出新,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书法学专业创新型人才。
(二)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同时优化教学环节
学校可以开设设计类课程,将字体形态转换成电子类型,以此将书法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书法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讲授其历史意义和独有的艺术特色,还要探索如何将其与当前的时代文化相结合。同时,教师应拓展教学环境,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工作任重道远,学校和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有效掌握书法创作技法和知识。学校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书法需要研究苦学、大胆创新。书法学专业的学生应在学习、借鉴前人书法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书法作品,这样有利于促进书法学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俊青.从书法的基本定义谈书法学专业建设[J].大学书法,2020(04):40-43.
[2]包文运.师范院校书法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书法,2019(24):222-224.
[3]袁品良.书法学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7):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