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对标职能定位全面推动新时代“全灾种、大应急”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转型升级
摘要:201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明确了新时期消防应急救援队伍作为“主力军、国家队”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为消防队伍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鲜明指向,如何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新形势、新任务的时代需要,成为了消防救援队伍目前战训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全灾种、大应急”;救援能力;转型升级
面对新形势下日益繁重的综合救援任务,消防救援队伍的建设发展,如何对标“主力军、国家队”的鲜明定位和职责要求,加快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是当前形势下亟需解决的重点。为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实际,就如何加强队伍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队伍攻坚打赢能力,谈谈自己的理解认识。
一、当前队伍面临的形势任务
进入新时代,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承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任务需求,综合应急救援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和新考验。
(一)应急救援要求更高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和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消防救援队伍作为一支专业救援队伍,应承担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觉悟和能力素质。随着各类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人员密集场所等不断增多,火灾风险随之增加;新技术、新产业、新材料不断涌现,应急处置更加复杂;仓储物流、储能电站、新型园区等新业态也带来新风险和新挑战,这都对应急救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应急救援压力更大
一是各类传统矛盾和新生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应急防控难度较大。目前,全国经济高速发展,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形势严峻,安全管理、安全责任还未真正落实,违法生产经营等问题依然存在。二是救援队伍建设滞后。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消防站辖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消防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队站布局分散、覆盖辐射不全。政府专职队员作为应急救援后备力量,身份属性未明,退休无保障、晋升空间受限,人员流动性大,执勤实力无法得到有效补充。三是救援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消防救援人员对自身能力要求还停留在改制前,对救援新领域、新科技、新战术主动学习不够,对化工、地震、洪涝、疫情等灾害事故处置研究不深,自身综合素质与职责使命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三)应急救援难度更大。
改革转制后,消防救援队伍任务由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大应急”转变,扩展了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化危物品等各类灾害事故的应对处置,以及重大任务消防安保、公共卫生事件涉疫等勤务。在处置各类灾害过程中,消防救援人员不但要面对高温、浓烟、高危、冰寒等恶劣战斗环境,还必须熟知处置对象的理化性质、处置方式和发展形态;既要统筹用好现场大量装备器材,还要时刻牢记安全避险措施,对人员知识性、专业性、技术性要求更加迫切。以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为例,2017年2月,国家颁布实施的《危险化学品目录》中,收录了2828类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有毒等理化性质的危化品,很难能够让每名消防指战员熟悉掌握这么多类危化品的理化性质。
二、应急救援队伍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改革转制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消防救援队伍坚持边转制、边建设、边应急,消防救援队伍各项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标“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求,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一)综合素质不够强。综合救援的思维理念不够深入,经过改革转制,单灾种救援的理念已经逐步打破,但对于“全灾种”事故的认知和研究还不深入,在提高综合救援能力方面缺少有力措施。综合救援的知识储备不够系统,随着任务职能拓展,指战员对新领域的技战术方法,日常的业务理论学习不够系统,导致队伍整体知识储备零散、未成体系。
(二)作战训练不够专。现在很多消防队伍的训练,仍然存在“练为比、练为考”的思想,训练理念上转变不够,训练模式上创新不够,训练与实战脱节,特别是受环境、场地、时间等影响往往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多,致使广大消防救援人员难以从训练中积累经验。
(三)装备配备不全面。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部分消防救援队伍器材装备存在服役期限过长、款式老旧、性能不稳定等现象,常规装备数量多、高精尖装备数量少,针对特种灾害事故救援的装备配备不足,直接制约了战斗力的快速提升。同时,消防救援站训练设施建设较为滞后,训练设施不够全面,针对车辆救援、水域救援、地震搜救等各类特殊事故的训练设施还不完善,训练的局限性十分有限。
三、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的对策
(一)坚持实战导向,苦练精兵强将。一是抓实基础练兵。从抓好基础体能、技能训练和实战训练开始,有步骤地加大训练难度、强度、险度,丰富练兵方法,激发练兵热情;坚持分岗施训,全员参训,从根本上打破“重基层轻机关、重队员轻干部、重尖子轻整体”现象。二是强化实战练兵。始终坚持“实战练兵全员化、理论学习系统化、岗位练兵专业化、作战力量体系化”的练兵原则,在推进传统训练科目普训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应急救援实际,不断拓展地质灾害救援、水域救援、山岳绳索等领科目训练,全面提高队伍攻坚克难和打赢制胜能力。三是加强实战演练。积极改进实战演练组训形式,从最困难情况出发设置想定作业,使演练更贴近实战化。灵活考核方式,注重从力量调集、命令发布、力量部署、战术措施、作战行动、临机处置、综合保障等方面全面考查指挥员临机处置、综合决策水平和部队整体作战能力,不断提高演练质量。
(二)破解能力短板,提升专业水平。一是聚焦人才培养。结合地区灾害事故特点,定期举办业务大讲堂和各类战例研讨,通过战例学习、战术讨论、经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消防救援人员灭火救援能力;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聘请专家深入营区开展培训,或进驻基地进行深造,组织各级消防救援人员分专业、分领域、分层级进行轮训,切实提高队伍整体专业救援能力。二是要建强专业救援队伍。整合单位优势力量,针对辖区典型灾害建强地震、水域、山岳、高层、化工等专业化队伍,深入研究典型灾害的成灾原因、处置措施、注意事项,挑选骨干人才、配齐专业装备,优化力量编成,扎实开展训练,全力提升专业攻坚能力。三是注重训战一致。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围绕石油化工、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等特殊火灾扑救和地下空间、高空山岳、水域灾害等各类救援开展理论学习,确保指战员全面掌握事故特点、处置方法和灭火救援程序以及安全防护要求,进而常态化开展专业技战术训练和实战化演练,力争做到“像作战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作战”。
(三)立足职能需求,构建综合应急保障体系。一是强化装备建设。结合各地应急救援任务实际需求,针对性的配齐急需装备、配强常用装备、更替老旧装备,加大各种“高、精、尖”车辆和装备器材的投入力度,配强举高喷射、破拆、远程供水、化工侦检、远程供泡沫等特种车辆,配齐灭火机器人、无人机等远程遥控灭火救援装备,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灭火救援装备中的应用。同时,要组织执勤人员在熟悉每种装备性能,确保器材装备在灭火救援过程中发挥最大效能。二是完善训练设施。建设完善训练基地,建立包括烟热训练、交通事故、地震、山岳、水域等多种类的综合训练设施,为专业化训练提供有利保障。三是强化联勤联训。通过购买服务保障的方式,与各类社会单位签订保障协议,不断拓展社会保障渠道,破解长时间、跨区域作战的保障问题。构建多元化物资储备体系,在发挥内部资源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生产和储备物资的优势,实现自我保障与社会保障融合。构建立体化物资投送体系,建立完善与航空、铁路和交通等部门的联勤保障协议,与电商、物流公司签订服务协议,战时实行“实物储备+物流配送”的模式,多种途径打造立体多元的投送模式,形成以战勤保障基地为中心、社会保障为辅助的联勤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