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产教融合的“双主体、三阶段、四对接”高职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自专业建设初起,始终坚持引入优秀企业资源,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师资培育、人才培养等经过近5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基于产教融合的“双主体、三阶段、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生产型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23年6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方案中要求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近几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传统行业加速融合,需要大量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面对新一代技术革命对各领域的强力变革,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也导致了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匹配度低,课程内容不能对标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不能对标生产过程、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能对标企业工程师的问题。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经过六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基于产教融合的“双主体、三阶段、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大数据技术专业面临的几个困境
高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是“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多年来在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内容不能对标职业标准
高职人才培养从前期行业企业调研、专业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到招生、培养学生、就业这一周期至少需要三年。一方面,大数据行业更新迭代快,学生毕业时掌握的技术技能已经达不到企业用人要求。这就导致专业培养的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的匹配度低的问题。
2.教学过程不能对标生产过程
大数据技术专业是智能化、实践化程度比较高的专业。目前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还是在学校,学生没法真实感受到实际生产过程。
3.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能对标企业工程师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进校门”,未经过企业实践的训练,工程实践指导能力有限无法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解决问题路径
(1)搭建校企沟通平台,促进校企双向交流,解决课程内容不能对标职业标准的问题
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内教师入企业,发挥指导委员会综合感知能力,及时反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态势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并据此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进行动态调整,构建兼具运行和反馈功能的“产教联动机制”,缓解产业发展和专业设置不匹配、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不对标的问题。
(2)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带动校外生产型实训基地,解决教学过程不能对标生产过程的问题
联合企业建立校内生产实践基地,以校内辐射校外,在企业校外本部建立稳定的校外生产实践基地,构建校内外一体的生产实践基地,引项目进课堂,引课堂进校内外生产实践基地解决教学过程不能对标生产过程的问题。
(3)校企共建共培教学团队,分阶段协同育人,解决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能对标企业工程师的问题
通过开放共享企业的真实项目资源,校企互育共培,培养能教、会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激励专业教师下生产线,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按照课程体系划分课程模块,校企共建共培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四、实践探索
专业建设始终坚持“学校-企业”双主体,打造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开展三阶段的教学实施,建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四对接”质量监控体系。
(1)依托专业产教融合平台,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打造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
大数据应用技术产教融合平台含“校内外生产实践基地”、“职业能力分析大数据服务平台”等。依托专业产教融合平台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包括行业企业工程师、同行专家、骨干教师,定期召开会议动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反馈企业用人需求。
(2)借助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开展三阶段的教学实施改革
分三阶段开展“工学互嵌、分段递进”的教学实施改革。第一阶段,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程的同时,定期到校内生产实训基地体验工作环境、生产过程,感受企业文化;第二阶段,学生学习模块课程的同时,作为“新型学徒”进入到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部分生产任务,积累技能和经验;第三阶段,学生修习完拓展课程后,进入校外生产实训基地,担任具体岗位进行真实强度的生产实习。
(3)凭借专业产教融合平台,打造“模块化”“结构化”教学团队
依托校内、校外生产实训基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模块打造模块化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包括辅导员、企业工程师、一线技术工人、专业教师,团队成员集体备课。
(4)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四对接”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参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信息化部颁布的《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布的《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过程引入生产过程,课程评价引入职业行为过程。
参考文献:
[1]贾新华.“双高计划”背景下产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5):67-70.
[2]段文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现实困境、实现路径与发展路向[J].教育与职业,2023(13):50-54.
[3]潘传广,邹晓红.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6):31-34
[4]高秀兰,郭奇慧,王勇.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两交叉四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3),48-51
作者简介:唐春玲(1981-),女,吉林汪清县人,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双主体、三阶段、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的研究成果,2020年度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Python网络爬虫》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Z213161,项目主持人:唐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