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建筑工程造价超支的原因与措施
摘要:在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宏伟蓝图中,无不体现出激烈的行业竞争,建筑界亦步亦趋。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建筑企业若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昂首阔步,就必须通过对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成本预算的精确把握及其严格的成本控制,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然而,目前诸多建筑企业常陷入项目预算超支的窘境,遭遇资金损耗与经济效益的减损。鉴于此,探寻解决项目超支的行之有效方案,成为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建筑工程领域;造价超支原因;造价超支措施
引言:建筑工程造价是指一个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全过程所花费的费用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造价管理对于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影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造价超支的情况。这不仅会导致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下降,还可能影响到项目的按时完成。因此,对建筑工程造价超支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建筑工程造价的实际意义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大舞台上,造价管理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角色,它几乎贯穿了项目的每一个阶段。准确地说,它就像一条主线,确保了资金在施工过程中的合理、有效使用。然而,当前许多施工企业都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造价管理体系。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资金的规划与分配,使得施工过程显得混乱而无序。一个优秀的造价管理方案,不仅仅是为了资金的流向提供明确的指导,它更是对资源消耗的有力监管。这样不仅可以确保资金得到高效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还能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实施科学的造价控制,能够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为企业带来最大的回报。更为重要的是,精准的造价管理还能提高工程设计的规范性,显著降低在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变更而带来的风险。如果在设计初期就结合技术与经济的双重标准来进行考量,慎重对待成本控制,并充分考虑结构选择和材料采购的成本效益,那么设计的质量和精确性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大大降低后续设计变更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施工企业不仅可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1]。
二、工程造价超支的本质问题
首先,建筑工程的预算控制不仅仅是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的一次性工作,而是贯穿整个项目周期的重要环节。在项目的设计阶段,预算控制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设计师需要基于预算限制来设计建筑方案,通过精确计算和合理分配资金,确保设计方案在经济上可行,避免因设计问题导致的成本增加。在施工阶段,预算控制同样重要。预算规划不仅是对未来资金使用情况的预测,更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进行控制的重要依据。这其中,人工、材料、设备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预算规划有助于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资金使用在可控范围内,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超支。同时,持续的造价监控也是必不可少的。施工过程中,预算控制人员需要及时跟踪和调整预算,发现并解决预算与实际支出之间的偏差,以防止问题累积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然而,一些企业可能认为只要能够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花费多一些资金也是值得的,这种观念会导致企业对预算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施工过程中,企业往往过于依赖初步的预算规划,忽视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和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由于建筑项目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初始的预算规划往往无法涵盖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变化。一旦出现未预见的情况,企业往往无法及时应对,导致预算超支,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此外,一些企业也缺乏有效的预算控制体系和制度。没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规范来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这导致了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预算问题[2]。
其次,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建筑工程与各个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造价和成本的管理,不仅关乎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然而,这一产业的造价和成本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管理极具挑战性。首先,让工程造价从业人员从原材料的角度来分析,建筑工程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水泥、钢筋、木材等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当水泥、钢筋等价格上涨时,工程的成本也随之上升;反之,则会下降。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不平衡、生产成本的总体上升、运输费用及人员的费用等。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在预算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对原材料的价格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以确保预算的准确性。除了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政策法规的调整也是影响建筑工程造价和成本的重要因素。政府对建筑行业的政策法规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效益,尤其是政府对建筑节能的要求、对环保标准的提高等都可能增加工程的成本。因此,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政策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预算,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此外,建筑工程的特性也使得其造价和成本管理极具挑战性。一方面,工程建设周期长,涉及的领域广泛,如设计、施工、材料采购、设备租赁等,这使得相关管理人员难以对整个工程进行全面的掌控和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工程量的增加、设计的变更等情况,从而增加工程的成本。另一方面,建筑工程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天气、地质条件等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对象。连续的降雨可能会造成工程延期,从而增加人工成本,而地质条件复杂可能需要增加基础建设的投入等,这些不可预知的外部因素都可能对工程的进度和成本产生影响[3]。
最后,在复杂的工程项目中,各个环节和各个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是极其关键的,这不仅仅是为了信息的传递,更是为了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想象一下,一个工程项目如同一座大厦的构建,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大厦的一砖一瓦,缺一不可。工程项目往往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期望。投资方关心的是回报率,设计方追求的是设计的创新和独特性,施工方则更注重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因此,有效的沟通能够确保所有人的目标一致,减少误解和冲突,从而更好地推进工程项目的实施。然而,如果沟通不畅,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信息传递的不及时或不准确,可能会导致工程项目中的决策失误、资源浪费、甚至产生法律纠纷。常见的有建设方和施工方之间的沟通不足,而导致的对工程要求的理解出现偏差。如果施工方误解了建设方的要求,可能会导致施工的进度受阻或者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可能影响到项目的声誉。同样,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之间的沟通不足,也可能导致设计方案无法顺利实施,或者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不仅会浪费资源,还可能影响到项目的进度和最终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决策的及时性能够确保工程项目的进度不被延误,从而避免额外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决策的准确性更是关键,不合理的决策可能会导致工程项目的成本大幅增加,甚至可能使得整个项目面临失败的风险。如果投资方在项目初期对市场需求预测不准确,可能会导致项目规模过大或过小,从而影响工程的最终造价。
三、工程造价超支的控制措施
(一)严格审查批准
在工程建设中,对各阶段的预算成本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核实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造价审核不仅影响到工程的成本,更关系到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确保预算成本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造价审核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需要深入了解国家和行业的标准,掌握市场动态,以便对工程成本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在审查过程中,审核人员需要对各种价格依据进行核实,确保其真实可靠。同时,他们还需要对计算过程进行复核,确保每一个数据都是准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项目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除了对预算成本的审查,工程造价从业人员还需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信息核对工作。这包括对施工图纸、材料清单、设备规格等进行仔细核对,以确保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任何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预算的不准确,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展。对于现场签证的管控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这时需要进行现场签证。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签证管理制度,明确签证的流程和责任。同时,应严格执行相关人员的会签制度,避免出现重复或与现场情况不符的情况。另外,工程量、设备、材料尺寸等都直接关系到预算的准确性。因此,工程造价从业人员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仔细的核对。这不仅需要审核人员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方法,如采用专业的软件进行计算和核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可以逐步推动建筑工程造价行业的规范化。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可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从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当项目发生变更时,工程造价从业人员需要及时优化变更方案,了解现场实际情况。这有助于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判断变更的必要性,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风险。通过合理的变更管理,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变更对预算的影响,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4]。
(二)关注成本变动
在建筑行业,建材市场的价格波动对工程造价预算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深知这一点,因此一直密切关注着市场的动态。为了能够及时捕捉到建材市场的变化,并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的编制水平,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决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工程造价从业人员能够实时收集并分析建材市场的价格数据,进而掌握其波动规律。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对市场行情的洞察力,还为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预算编制工作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除了技术手段的运用,工程造价从业人员还结合了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对建材市场的历史波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工程造价从业人员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市场趋势,进而为工程造价预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为了保证材料价格的稳定性,工程造价从业人员还与多家材料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不仅为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提供了稳定的材料来源,还为工程造价从业人员争取到了较为优惠的价格。这无疑为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在控制材料成本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当然,在确保材料价格稳定的同时,工程造价从业人员还要确保材料成本的支出在预算范围内。为此,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采购计划,并实行了材料库存的管理制度。通过这些措施,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成功地避免了因过度采购而产生的浪费,确保了工程造价预算的准确性。
(三)加强人员沟通
提高工作人员的造价管理意识和专业能力,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作为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核心环节,企业必须重视预算编制工作的价值。超支的现象往往源于预算编制者未能亲临现场深入调查,缺乏对施工全貌的准确了解,并未综合考量各项成本因素。且进行调研时责任心不够,前期询价工作草率,专业能力不足等原因。为了做好预算编制工作,首先要提高造价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管理意识和专业能力。企业需优化人才培养架构,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性培训,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进行现场勘查,强化其技术专长,并增加其在施工现场的实践经验。应做好预算编制的保障工作,确保造价人员有足够的渠道及时了解当前的市场动向和政策导向,并提供最新现场数据,保证图纸的准确度,确保设计人员和预算编制人员的沟通。值得重视的是,预算工作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完备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的,造价人员则必须提前详细掌握项目相关的信息与内容,从而提高编制质量。全面落实对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工作。要确保施工单位准确把握设计意图与关键注意事项,需精确传递图纸中的技术细节。及时准确的交底是关键,以保障施工技术的有效执行,进而从根本上增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编制人员自身也应提升责任意识,全面剖析设计图纸,对工程量进行准确的核验和计算,并通过人工询价和平台询价机制进行双重询价,确保准确预测材料价格。此外,工程建设中,造价人员如遭遇无法独立避免超支的特殊情况,应迅速上报给上级管理层,促使相关部门协作,共同策划措施以降低超支开销[5]。
结语:建筑工程造价超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加强前期规划、实施动态成本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及强化成本控制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造价超支的风险。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政策引导,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方法和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莹璐.建筑工程造价超支的原因与措施探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3,(08):95-97.
[2]徐聪敏.工程造价中的预算超支问题分析[J].居舍,2019,(18):195.
[3]侯晓敏.探讨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四川建材,2017,43(10):196+202.
[4]王怡宁.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7,(04):165.
[5]田君.简析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有效控制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