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与大数据支持下的中职听障学生德育工作个性化实施策略研究

孙光洋
  
腾跃媒体号
2023年32期
清远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本文聚焦于中职听障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挑战及创新路径,探讨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个别化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大数据;听障;中职;德育

一、中职听障学生德育工作现状

1.中职听障学生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分析

中职听障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实践中面临显著挑战。听力障碍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道德认知发展速度较慢、水平低、评价不准确;现状表现在学校投入力度缺乏、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缺乏就业导向[1]。

德育中基于大数据新技术应用能力低,传统的口头教育较多。由于听力障碍,传统的口头教育方式难以有效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需要寻找更直观、适应性强的教学策略。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可能对其自尊心建立、自信提升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带来影响,这要求德育工作更加注重个性化设计。随着生源多样性的增加,现有的单一化德育课程与活动往往无法满足所有听障学生的个体需求。

2.大数据背景下的德育工作转型需求

大数据技术为解决德育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教师目前在德育中的利用并不高。通过对听障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特征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收集和深度分析,能够精准定位德育需求并制定个性化方案。利用大数据可以智能推送适合听障学生特性的德育资源,并设计互动性强的德育活动,从而提高德育效果。同时,通过实时监测反馈,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动态调整德育实践策略。

3.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中职听障学生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德育课程的内容未能充分考虑听障学生的特殊性,导致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原因在于课程设计者缺乏对学生真实需求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以及对于特殊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尚不够深入。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用于听障学生德育工作的资源投入有限,特别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足,无法满足个别化、差异化德育的需要。这源于我国特殊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以及社会对听障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评价机制不完善:现行德育评价体系偏重于知识掌握,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形成过程的关注。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德育评价标准过于形式化、标准化,没有充分体现出听障学生品德成长的独特性和渐进性。

二、利用大数据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开展个别化德育工作

1.利用大数据平台,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建立全员参与的德育网络

在中职听障学生德育工作中,整合学校内外部资源至关重要。首先,从内部资源着手,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课程、教学、管理及服务等多方面协同配合,共同构建一个覆盖全体教职员工、听障学生及其家庭的全员参与德育网络。例如,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密切合作,利用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鼓励和支持后勤、行政人员以及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和价值观塑造中来。

此外,学校还需积极拓展外部资源,如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引入更多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实践意义的德育项目。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搭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联动的德育平台,确保德育工作系统化、立体化地开展。

2.数据采集与分析在德育中的应用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尤其是针对中职听障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德育工作,数据采集与分析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可以广泛收集并整合来自多维度的数据源:

学习成绩数据:记录学生的学术表现,反映其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行为记录数据:包括课堂互动、课外活动参与情况、校园生活行为等,这些数据有助于了解学生的行为模式及道德素质的表现。

心理健康数据:通过心理测试、咨询记录等方式获取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社交媒体与网络行为数据: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适当关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言论和行为,以辅助德育工作者全面评估学生的思想动态。

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德育工作者能够更加客观地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特点以及潜在问题,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德育策略。

3.基于大数据的学生行为模式识别与德育需求预测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系统可以对学生行为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模式识别。例如,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记录、课堂互动反馈、同伴交往关系等大量数据的处理,可以揭示出不同听障学生的学习风格、社交偏好以及可能存在的德育薄弱环节。

进一步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可提前预判学生的德育需求变化趋势。比如,通过模型分析发现某个阶段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或存在不良行为倾向时,德育部门就可以提前介入,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从而实现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和预防性。即可利用大数据构建精准德育新模式,实现精准德育过程、预测、干预、评价[2]。

4.个别化德育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德育要“因人而异”,实施个别化教育。[3]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到的学生个体特征和需求预测结果,德育工作者可以制定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德育方案。具体实施策略包括:

个性化教育资源推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推送适合他们的德育资源,如定制化微课程、情境模拟案例、优秀聋人榜样故事等。

差异化德育路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方式,有的放矢地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和行为规范执行力。

互动式德育活动:设计兼顾听障学生沟通特点的实践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促进情感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动态调整与持续跟踪:结合大数据提供的实时反馈,不断优化德育方案,确保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发展进步进行长期追踪和指导。

三、结论与展望

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个别化德育方案设计,实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尊重,提升了德育工作精准度。全员参与的德育网络建立后,学校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德育协作机制,同时也加强了家校共育和社会协同育人效果。

然而,在总结成果的同时,也应深入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尽管进行了资源的整合共享,但数据利用深度有待提高;德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虽有所创新,但在确保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此外,针对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德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仍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谦,赵星.对职业教育学校听力障碍学生德育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0):46-47.

[2]李潮林,何宇惠.大数据助力学校德育精准化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12):100-102.

[3]朱维娟.新时期聋校德育工作“三重奏”[J].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1 月,2014,34(1):39-4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