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生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小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文化认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以促进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培养他们积极拥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引言
在当代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生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其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文化自信作为个体对自身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日益受到重视。
一、小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个体对自身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是个体在文化交往中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信、自觉、自豪的心理状态。小学生正处于文化认知的初步阶段,其文化自信的培养对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普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与解决。
(二)小学生文化自信的特征
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学校文化教育在塑造小学生文化自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机构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传递正面文化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第二,家庭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庭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习俗的传承,都影响着小学生对文化的自信程度。但是,当前一些家庭存在文化传承的淡漠现象,导致小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影响其文化自信的培养。另外,社会媒体的普及也对小学生文化自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可能导致对实际文化认知的淡漠。
(三)影响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
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过程中,有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在学校教育方面,一些教育机构存在对传统文化的忽视,过分注重知识传递而忽略对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家庭环境中,亲子交流、家庭价值观的传递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社会文化氛围则通过社会媒体、互联网等方式影响着小学生对文化的态度。
内部因素则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等。不同的个体在接受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因其认知水平的不同,可能对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感。个体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其对文化的态度,比如开放型的个体更容易接受多元文化,而相对封闭的个体可能更偏向于传统文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框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是引领全社会价值取向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
(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中,“富强”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民主”要求尊重个体权利,强调集体决策;“文明”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和谐”体现社会内部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由”包括思想自由、行动自由;“平等”主张人人平等;“公正”要求社会公正、法律公正;“法治”强调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爱国”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要求热爱祖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努力工作、保持诚信、与他人友好相处。
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对每个公民、每个社会成员的要求,具有普适性和时代性。它要求每个个体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社交中,不断践行这些价值观,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框架不仅是国家制度的基础,更是教育的重要方向。在教育中,核心价值观的宣导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承担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诚信品质等任务。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培育。
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上。教育者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风范也成为塑造学生成长环境的关键因素。
三、小学生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认同的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国家价值观念的具体表达。这两者在内在内涵上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自信的培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塑造这种认知的理念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小学生更容易形成积极向上、有益于社会的文化认同,进而树立起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态。
核心价值观注重的“爱国”概念,也直接与文化自信相呼应。小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更加关注并珍视本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从而培养起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这种内在联系为小学生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对关系的影响
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小学生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文化认知中形成自信。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激发其文化自信心。
社会环境在塑造小学生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关系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社会文化氛围的浸润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社会环境的多元性也有助于拓展小学生的文化认知,使其更全面地树立文化自信。
(三)促进小学生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为促进小学生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学校应深入开展有关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其渗透到各个学科,例如在讲述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该课文以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为例,展现了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子女光荣牺牲的深切痛苦和对遗体归葬的慎重抉择。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讨论、分析和思辨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对家庭、国家的忠诚与矛盾心情。强调家国情怀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中汲取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感和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旨在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认识,从而促进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
社会也可以通过媒体、社区等途径,提供更多展现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案例,引导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表达和体现这些价值观。家庭教育也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四、结论
小学生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是培养新一代公民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促进小学生在文化认知中培养自信心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关系的深刻理解有助于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
参考文献:
[1]任成明.小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管理策略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DOI:10.27757/d.cnki.gmdjs.2023.000187.
[2]贺正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小学思政课程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2,(06):49-50.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6.024.
[3]李清华.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时代价值与实施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21,(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