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瞿秋白的文艺现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摘要:概述了瞿秋白关于文艺现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框架,接着分析其理论在实践中的意义。深入探讨瞿秋白是如何推动文学向现实主义转变,强调文学应反映社会现实并倡导现实主义,以及他对文化民主化的贡献,还将讨论瞿秋白如何促进文艺内容和形式的大众化,强调文艺应面向普通大众,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旨在阐明瞿秋白的理论对当代文艺发展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艺现代化;文化民主化;文艺大众化
引言:瞿秋白,作为20世纪初中国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其理论和实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瞿秋白的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还对认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与社会的互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瞿秋白文艺理论的深入探讨,可以揭示其如何推动文艺创作朝向现实主义转变,以及他对于文化民主化的贡献,瞿秋白的理论对于理解当前中国文艺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1 概述瞿秋白的文艺现代化、大众化的理论
在20世纪初的文学领域,瞿秋白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旨在推动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进程,同时确保其深刻地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瞿秋白强调文艺创作不仅是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他的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文艺观念的束缚,推动了文学从古典形式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他认为,文艺不应局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精英群体,而应面向广大民众,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他倡导文艺内容的普及化,使之能够反映普通人的故事,表达底层民众的生活和愿望,这一转变不仅仅在内容上体现,也在形式上寻求创新,瞿秋白提倡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进行文艺创作,以便使文艺作品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所理解和接受。瞿秋白的这些理论思想,不仅仅是对中国文艺领域的一种理论贡献,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通过推动文艺的现代化和大众化,他帮助文艺作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于后来的中国文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瞿秋白的文艺现代化实践意义
2.1推动文学向现实主义转变
瞿秋白坚信,文学作品应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众生活与斗争,这在当时的文学界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通过这种观点,瞿秋白不仅仅是在艺术形式上寻求创新,而是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角色。在他看来,文学不应该脱离现实,而应成为反映社会矛盾、表达民众心声的工具,这一理念对于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文学作品更加关注现实问题,更加深入地探讨社会和人民的生活[1]。瞿秋白的这一观念,引领了文学从传统的抒情、叙事走向现实主义的探索,这种转变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文学创作的方式和手法上,他主张文学创作应贴近民众生活,用更加真实、生动的方式来描述普通人的生活与斗争。通过这种方式,文学作品能够更加直接地触及读者的内心,产生更强的共鸣。瞿秋白对文学的这种理解,不仅促进了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也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元和生动,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2.2文化民主化的倡导习惯
在瞿秋白的观念中,文学与文化不应成为少数精英的专属领域,而应广泛服务于整个社会,特别是广大民众,这种思想突破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阶级界限,倡导文学成为所有人的共同财富。瞿秋白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应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和语言习惯,这不仅仅是为了让文学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更是为了让文学成为反映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工具,通过这种方式,文学作品能够更真实地展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更深刻地触及人心。瞿秋白强调的文化民主化不仅限于内容层面,还包括形式上的变革,他主张文学创作应摒弃过于艰深晦涩的表达,转而采用更加平实生动的语言和叙述方式,这种转变使得文艺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存在,而是变得亲切、生动,更易于被广大读者所接受[2]。瞿秋白的这些观点,在当时的文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作品开始更加注重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愿望,语言和形式也更加注重通俗化和生动化,这些变化不仅促进了文学作品的普及,也使文学更好地发挥了启迪思想、传播文化的作用。瞿秋白的文化民主化理论,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实践意义
3.1文艺内容的大众化
瞿秋白深刻理解到,文艺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触及并反映广大民众的生活和心声,这种理念突破了传统文艺作品仅面向社会精英或特定阶层的局限,而是强调文艺应当面向普通大众,讲述他们的故事,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在瞿秋白看来,文艺作品与大众的实际生活之间应存在密切联系,他认为,文艺不应仅仅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而应成为表达社会底层人民需求和愿望的平台,这种观点促使文艺创作的主题和内容更加贴近普通人的实际生活,使之更具普遍性和现实性。瞿秋白的这一理念推动了文艺主题和内容的转变,使得文艺作品开始更广泛地探讨社会问题,揭示人民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文艺作品的内涵,也使文艺作品成为了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瞿秋白的这些理论和实践,对当时以至于后来的中国文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大众化观点不仅仅是对文艺领域的一次重要革新,更是对整个社会文化观念的一次深刻变革,通过这种变革,文艺作品不再局限于为少数人服务,而是成为广大民众共同享有的文化财富。
3.2文艺形式的通俗化
瞿秋白认为,文艺作品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以便让更广泛的人群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观点体现了对传统文艺表达方式的深刻反思,旨在使文艺作品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能够触及普通大众的心灵。瞿秋白对于通俗化的倡导,不仅限于简化语言,更关注于如何使文艺作品的内容、情感和价值观念能够与广大民众产生共鸣,他鼓励放弃过于艰涩、晦涩的文学表达方式,转而采用更加平实、生动的语言和叙述手法,这一变革使得文艺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瞿秋白的这种通俗化策略,也是对当时文艺创作环境的积极回应,他意识到,要使文艺作品真正深入人心,就必须让它们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高雅艺术的象征,通过这种方式,文艺作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文化的普及和传播[3]。文艺作品开始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创新,更加关注于如何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相联系,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文艺的表达形式,也使得文艺作品在社会文化传播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瞿秋白的通俗化理论,成为中国现代文艺发展中的一道亮点,对后来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瞿秋白的文艺现代化与大众化理论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从现实主义的强调、文化民主化的推进到文艺形式的通俗化,这些理念不仅深化了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也拓宽了其受众范围。建议未来的研究和实践继续沿着这些理念发展,更深入地探索文艺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努力使文艺更加生动、贴近民众,以实现文艺的普及和文化的共享。
参考文献:
[1]秦文晋.论瞿秋白的文化贡献及当代价值[J].传承,2022(4):43-49.
[2]张结平.人民性:瞿秋白文艺思想的本质及当代启示[J].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2(8).
[3]时琦昆,孙世浩.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当代价值[J].文学艺术周刊,2023(10):24-26.
作者简介:刘航,(1988—4),男,吉林通化人,汉,研究生,韩国全南国立大学 东亚学系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瞿秋白革命思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