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山海经异兽形象元素在山海经游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山海经》中蕴含的神话图案体现出古代先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智慧,其中描绘的异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古朴的审美特点。把《山海经》异兽元素运用到游戏当中,既能给游戏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题材,又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游戏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结合游戏的表现形式,对《山海经》中的异兽元素进行创新性应用,可以促进中国数字艺术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山海经》;异兽;游戏设计;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一、《山海经》中异兽元素的研究应用价值
(一)异兽元素的文化价值
《山海经》中对异兽元素的描述,反映出了先秦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出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人们对于生命、健康、财富、智慧等方面的追求。例如 《山海经·南山经》中对“凤皇”(即凤凰)的描述为:“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凤凰就被赋予了吉祥和谐的寓意。研究《山海经》中的异兽元素对于追根溯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创立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设计产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意义非凡。
(二)异兽元素的审美价值
《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代表着上古时期的设计与绘画艺术审美,体现出拙朴的设计思维,虽然没有用成熟的绘画手法和技术来表现,但却具有个性鲜明、视觉张力突出的特点。例如中国传统年画、民间戏曲中就有许多造型源自《山海经》,人们的生活用品中也有异兽的角色造型。当代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也常以《山海经》为源头,塑造出不少优秀的角色,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山海经》图式和大批的神话内容,反映了古代先秦、两汉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这个时期也被中国美学史普遍定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源头。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夏商出土的文物研究更深刻,中国史前的艺术审美意识也越来越清晰。马克思说“神话是已经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而这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中必然潜藏着先民们的审美思维。“这么一个宏观上要把握整个宇宙的气势,它背后应该有大一统的政治动机。”“这样一种写法本身,反映了古代政教合一的用宗教式的法术或巫术式的控制地理河山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其间处处体现着先民的审美意识和社会风貌。
二、《山海经》异兽元素的审美特征
(一)怪诞美
“怪”是《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这些异兽形象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又经过重新组合和创造,变得似是而非。书中详细的描绘了种种异兽的特点,但是由于古代和现代书面表达形式的不同,使得这些流传下来的对于异兽的描述变得真真假假难以分辨。例如对一种名为“神衔蛇”的异兽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有神衔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彊良。”可以看出,“神衔蛇”是集蛇、虎、人、马等生物的特点为一体的怪诞形象。类似的怪诞异兽形象在《山海经》中比比皆是,它们透露出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浪漫的情怀。
(二)野性美
原始社会,人们对一切知之甚少,人类在脱离动物状态的过程中,为了生存亦曾进行过争斗,下雨、日落等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让人恐惧。对于未知,人们试图用想象解释那些现象和定义一些动物。《山海经》中的许多异兽就是对这些“物种”的生动描述,“野性”和“神力”是其主要特点。如《山海经·西山经》 中的“陆吾”:“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 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从将 “陆吾”描述为拥有百兽之王老虎的外表这一做法中足以看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野性美的认同。弗雷泽在《金枝》中深入阐述“巫术”是艺术的源头。他认为“交感巫术”是原始部落所有习俗、仪式及信仰的来源。人类试图用巫术操控自然未果,之后人类试图赢得上帝的庇护,宗教应运而生。之后,人类又开始通过对科学的不断探索来解释自然。英国作者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提到,我们无从得知当时的人类为何忠于描绘自然。但可知的是,原始艺术家们无意识地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画面里表露出来。
(三)生命美
《山海经》中的异兽虽然是人们想象的物种,却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色彩,有血有肉,并且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赋予了雷神人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雷神”的活泼好动。声音也是《山海经》中表现异兽的重点,不同的异兽具有不同的声音特点,在描述外形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声音的构想,创造出了更为生动的“生命体”。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古朴的审美特点。这些异兽元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当代游戏角色设计更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结合游戏的表现形式,对《山海经》中的异兽元素进行创新性应用,可以促进中国游戏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山海经》中异兽元素在游戏中的应用
(一)游戏人物服装设计应用
在《山海经》中,无论是象征各种能力的图腾崇拜、还是“夸父追日”般彰显某种精神内涵的英雄神话,都蕴藏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这些东西对现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从《山海经》当中提取出“识别化图案”来进行游戏服装中山海经元素的再设计。不同于学术界认定的动物、植物、几何、抽象、具象等图案,所谓识别化图案,即结合品牌标识或具有品牌风格特征的符合市场流行规律的图案。例如将《山海经》神话图案中的色彩或造型元素提取出来与品牌logo进行结合,这便是品牌标识类识别化图案,例如意大利品牌Versace范思哲利用品牌字母和美杜莎标识外围的古罗马纹样,在服装中变换布局形式、排列方式等,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富有美感的设计。换言之,若将《山海经》神话图案再辅以上述不同的排列方式、布局形式、工艺应用等,相信《山海经》神话图案在游戏服装中的应用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国潮服装设计是这样,《山海经》神话图案的设计亦是如此。作为中国传统志怪文学,《山海经》记载了很多传统神话传说以及神怪异兽形象,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神怪异兽形象有很深的发掘与利用价值,《山海经》神话图案亦是如此。
(二)游戏角色设计应用
《山海经》中的异兽元素给当代游戏角色故事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首先,《山海经》中的异兽本身就极具个性化形态特征,例如 《山海经·大荒东经》 中对“九尾狐”的描述:“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在民间曾流传着九尾狐成就大禹姻缘的传说故事,明代神仙小说 《封神演义》中魅惑纣王的苏妲己也是由九尾狐变化而来。游戏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不同,它具有打破时空限制、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以《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异兽角色为原型创新故事内容,将给予角色新的生命轨迹。其次,《山海经》中的异兽还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能给人哲理性的启示。例如 《山海经·海内南经》 中所记载 的“巴蛇”:“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这里足以见得巴蛇之贪食,后来人们也以“贪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来形容贪婪之人。通过发掘异兽的隐喻性,以及结合时代发展新的特点加以联想和创新,可以创作出发人深省的故事。摒弃异兽元素中旧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观念,传承和弘扬《山海经》中异兽元素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内在的智慧、勇气、力量、创新精神,发掘异兽中的“善”,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惩恶扬善的正能量,以及当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异兽的角色定位中予以体现。异兽整体形象塑造的创新性应用《山海经》中的异兽为当代游戏角色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取材来源。在许多数字插画、网络游戏中,创作者以异兽为原型进行怪物等角色的创作,基于古书中原有的描述和画面进行了造型和色彩的大胆创新,使角色更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例如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中也引用了许多《山海经》中的异兽角色,如祝融、鹿神、句芒、白泽等。创作者根据影片的需要对这些异兽角色进行了“人化”处理,使造型更适于动画电影和故事内容的表达。
(三)游戏文本设计应用
“天雨粟,鬼夜哭”文字在苍茫中诞生,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石。《山海经》视觉元素的文字有双层含义。汉字作为信息传达的媒介,除了基本的传递信息作用,只要遣词造句得当,也可传达非凡的意境,可概括为抽象的视觉元素。例如夸父逐日此类的传说,一个成语表达一个完整的神话故事。因此文本不能被割裂为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也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元素。如果一件作品是基于《山海经》原文进行创作的,我们也视为这件作品变相使用了《山海经》的视觉元素。文字是很特殊的存在,除了本职作用,汉字的形神兼备使其本身就可作为赏心悦目的视觉元素。中国书法是借汉字书写,以不同形态的点画线来表现审美情感的一种特殊艺术。汉字书法从甲骨文到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每次字体的进展,都伴随着艺术美感的升华。
(四)游戏应用《山海经》异兽元素的设计原则
在游戏中应用《山海经》异兽元素,应该注意传统异兽元素和现代数字艺术的结合形式,注意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韵味和《山海经》异兽识别性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设计,避免只是空有《山海经》异兽的外表而没有《山海经》文化内涵的情况出现。然而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游戏,无论是单机游戏还是大型联机网游,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空有《山海经》外表,却没有《山海经》文化内涵的情况,仅仅只是为了迎合市场上呼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提高游戏热度而设计出来的快餐作品。其内里依然是跟市面上普遍的游戏一样,没有《山海经》的传统精神内核,不能被称作是真正的运用了《山海经》元素的游戏。
四、《山海经》中异兽元素在游戏中的应用展望
除造型以外,当代数字技术还为艺术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山海经》著作中对异兽不仅有角色形象方面的描述,还有声音和特殊技能的描述,这些要素都可以在游戏中予以表现。例如 《山海经·西山经》中对异兽 “狰”的记载为“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阅读原著时,我们需要根据既有的生活经验,对豹子的形象、击石的声音加以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在大脑中勾画出模糊的“狰”的样子,但如果通过游戏以可视化的形象制作出“狰”的三维造型,并为“狰”配上吼叫的动作以及击石的音效,则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角色。跟其他艺术作品不同的是,游戏具有交互的功能,以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综合呈现,能使异兽角色变得更加可感、可控、可交互,这将刷新人们以往对异兽的“审美静观”式的体验,使人们以更为主动的“审美介入”方式去了解和感受异兽,这将对异兽角色形象的整体塑造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山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其中的异兽虽然是先人通过原始想象塑造出的神话形象,但却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创想源头。
五、结语
《山海经》中的异兽元素反映出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其中蕴藏着无穷智慧,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都是在当代游戏设计中可以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但同时,山海经中的异兽也是人们对大自然中无法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自我解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不对等状态,以及某些封建迷信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革及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可以用科学的视角去理性看待自然现象,同时也能用科学的方法去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在当代游戏角色设计中摒弃封建思想,赋予异兽新的文化内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艺术创作的需要。在温饱已经不成问题的小康社会,人们更多地追逐心灵上的愉悦,把经济更多地花费在体验和经历上,所以艺术品和旅游业发展空前蓬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创作者,将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结合更是大势所趋,保护传统文化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全球化的风潮不可避免,但在这风潮里也不能失了本心。让更多人重视“祖传”的神话《山海经》,打造文化自信,为文化传承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楚燕,魏娜.《山海经》神话图案在国潮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服饰导刊,2022,11(01):89-97.
[2]胡瑛,喻冰如.《山海经》中异兽元素在数字艺术角色设计中的应用[J].大观,2022(08):103-105.
[3]梁科,邢琳琳.浅析近20年“山海经”文化产业之发展:以图书、影视、游戏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5):92-101.
[4]李晓娜,郭振月.《山海经》 异兽形象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22(08):119-121.
[5]杨霄.破译与重构:《山海经》的影像化解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9):134-136.
[6]柳迪.《山海经》的视觉元素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体现[J].采写编,2022(10):148-150.
[7]王雅观. 《山海经》颜色体系探究[D].温州大学,2018.
作者简介:孟子锐(1998.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东北大学艺术学院,21级在读研究生,艺术设计硕士,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