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公共管理类学生就业观培育研究

于新 张梦瑶 张婷婷 周博闻
  
腾跃媒体号
2023年29期
辽宁大学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136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公共管理类学生就业观培育研究。介绍了“国之大者”精神的内涵与时代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择业时更看重工资待遇,就业观念偏向“先就业再择业”,并存在基层就业意愿。最后提出了“国之大者”就业观培育路径。

关键词:公共管理;高校;就业;国之大者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观是影响就业水平的直接因素。公共管理类学生因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多从事公共事业的管理活动,其就业观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要充分发挥“国之大者”在公共管理类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的独特功能,让学生能够树立“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的正确就业观、择业观,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国之大者精神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2020年4月首次提出“国之大者”,早期对于“国之大者”的论述往往是根据不同领域的具体工作引申出的,心怀“国之大者”更像是要求人们主动关注国家关心的重要工作。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其论述的深入,“国之大者”这一概念更多的面向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看重什么、追随什么,坚守什么、舍弃什么,是一个关乎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大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性质在于为我国各级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着力于培养学生公共政策分析研究能力,塑造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公共管理类学生在择业中常常出现“眼高手低”非市区级工作单位不就业的现象。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对于高质量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基层公共体系面临着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困境。另一方面,大量的公共管理类专学生一窝蜂的冲向了“考研”“考公”的大军中,虽有深入基层的意愿但动机功利,实际深入基层就业人数极少,导致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际就业率普遍较低。归根到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观出现了偏差,本文基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探讨如何正确培育公共管理类学生就业观。

二、公共管理类学生就业观调查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持续扩大,人数预计为1158万人,而公共管理类作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形势亦不容乐观,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观进行调查。

(一)公共管理类学生择业时更看重工资待遇

学生的就业观是学生就业的关键内在动因,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数量,更影响着就业质量,了解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观,才能够更好地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类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就业观的培育提供方法与路径。

调查结果显示,公共管理类学生在就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排名前三的是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与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人们更加关注薪资水平、福利待遇,既追求物质满足,也注重精神富足,有着更为强烈的个人意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应只满足于自身需求的实现,更应有服务于基层、服务人民的意识,注重实现社会价值。

(二)就业观念偏向“先就业再择业”

调查结果显示,79.78%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当今社会愈加普遍。这一观念一方面能够让毕业生较快地进入劳动力市场,积累就业经验,增加自身社会资本,另一方面频繁地转换工作不利于认清自身能力和就业形势。总体来看,公共管理类学生还是有着比较积极、适用的就业观,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既要脚踏实地、立足当下,又要着眼未来、培养兴趣。

(三)存在基层就业意愿

国家近年高度关注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多数学生有着到城乡基层工作的意愿,45.28%的被调查者考虑到基层工作,但该意愿主要是受优惠政策支持、获得更好的履历等动机驱动,将基层就业作为人生的过渡阶段,为之后的人生履历“镀金”。基层对于人才有着强烈、迫切的需求,有着广阔的施展才干、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国之大者”,当代青年学生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心怀人民,深入基层,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的“国之大者”。

三、“国之大者”就业观培育路径

(一)以“国之大者”为依托提升公共管理类学生社会适应性

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公共管理类毕业生数量庞大,其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然而岗位需求并未得到满足,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焦虑和压力,需要关注和解决。高校应“国之大者”重要论述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感受社会真实问题,参加职业实训和实践活动,提升个人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式以及社会发展。

(二)以“国之大者”为基石强化公共管理类学生专业性能力

公共管理类学生作为未来的公共事务从业者、管理者,既需要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感,又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以国之大者”重要论述为基石,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时事热点和政策变化,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和工作要求,使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事务中遇到的各项问题,提升学生在择业和就业阶段的竞争能力。同时,公共管理类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应将“国之大者”重要论述与公共管理类多交叉学科优势相结合,重视社会真实问题,加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以“国之大者”为根本引导公共管理类学生合理职业规划

“国之大者”思想对树立公共管理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具有正向作用,要讲好“国之大者”思政课,将“国之大者”思想贯穿学生高校生活全程,引导学生就业思想上要有“大格局”。国家发展需要每一位公民心怀“国之大者”,更需要公共管理学生以促进国家公共事业发展和提升人民幸福为己任,投身国家公共事业前线,将个人发展同国家整体发展相统一,了解国家公共事业所需,将“国之大者”重要论述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据国家的现实需要和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韩振峰.准确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的时代意蕴[J].人民论坛,2021,(28):40-43.

[2]万成.习近平关于心怀“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鲜明特质和价值旨趣[J].理论导刊,2021,(10):4-9.

[3]姚云浩,梁钰涵.大类招生背景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3(06):142-144.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306047.

作者简介:于新(1990.10),男,满族,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课题名称:2023年辽宁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综合改革研究项目(YJG20230207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