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摘要: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最关键的领域。本文立足于我国国情,秉持五大发展理念,在深入解析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基于2011年至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对全国31个省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进行了精准测算。重点分析了发展规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明晰了方向。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绿色发展理念 低碳发展
一、引言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现代化道路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标志着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最困难的领域之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科学界定和评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有助于明确发展方向,把握农业农村经济的薄弱环节,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提供政策参考依据。
二、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展应立足全局,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发展进程。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统筹推进。新发展理念意味着农业农村的发展不止重点关注经济领域,而应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创新等综合领域。基于此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应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框架内,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统筹推进创新潜力、经济质效,城乡结构、绿色生态、民风和谐,从而提升农业农村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以科学评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农村经济发展质效、城乡结构优化、绿色生态发展、乡风民生和谐与创新发展潜力5个一级维度和34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
1、经济发展质效维度分析
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不断提高质效,才能形成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采用其中“农村人均GDP增速、第一产业增速、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分别采用“第一产业GDP增加值与农村人口之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负向指标,其余均为正向指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负向指标,其余均为正向指标。
2、城乡结构优化维度分析
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必须把表征城乡结构优化的指标纳入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工农业产值比”、“人口城镇化率”和“城乡消费水平比”来衡量城乡结构优化水平。其中,采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等指标衡量城乡结构优化水平。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农业产值比、人口城镇化率、城乡消费水平”分别比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之比、城镇常住人口数与农村常住人口数之比、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比”衡量,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3、绿色生态发展维度分析
借鉴李健旋等学者的研究,采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造林面积、节水灌溉面积、森林覆盖率、沼气池产气总量、太阳能热水器等指标衡量绿色生态发展水平,化肥投入和碳排放量为负向指标,“碳排放量”是以农村为分部门统计的各省碳排放量。
4、乡风民生和谐维度分析
采用“乡村人口、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乡镇文化站、卫生厕所普及率、养老机构数、最低生活保障支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和用水普及率”来衡量乡风民生和谐。其中,“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指的是“平均每千农村人口村卫生室人员”;“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和“用水普及率”采用县域层面的数据。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4、创新发展潜力维度分析
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指标衡量创新发展潜力。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R&D经费投入强度、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人均专利申请受理数、就业人员数”分别采用“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与第一产业GDP之比、技术合同成交额与第一产业GDP之比、专利申请受理数与农村人口之比、农村私营企业就业人员数”来衡量。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测算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熵权法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指标标准化处理。采用极值法对农村全面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
表示不同省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越大表明该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选取2009年-2018年中国31个省市的宏观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大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国家粮食局、Wind数据库和EPS数据库。
2、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
曲面图1横坐标代表中国31个省市,纵坐标代表年份,跨度为2011年-2018年,竖坐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31个省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从2011 -2018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一。图中有5个明显的峰值区域,分别为北京、上海、山东、海南和新疆;图中有4个明显的洼值区域,分别为山西、吉林、江西和西藏。
为进一步考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指数和增长率,表2分别列出了31个省市及全国2011年、2018年的指数和增长率。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数均值从2011年的0.972上升到了2018年的1.255,增长率为29.2%,年均增长4.2%。其中,上海和北京在最初的2011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指数分别达到了1.647和1.257,说明上海和北京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起着引领作用;其他省份较为突出的是海南、辽宁和新疆,指数分别达到了1.215、1.125和1.122;表现较差的省份为西藏和青海,指数分别为0.630、0.736;表现较为不寻常的是广东,指数只有0.985,作为经济强省,其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在全国排名仅为15,说明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到2018年,只有上海的发展指数大于2,明显高于其他省市,表明了其既快速又高质量的发展。与此同时,各省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全国有17个省市的发展指数在全国指数的均值之下。
四、总结
本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在科学界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5大维度和34个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发展指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山东、海南和新疆等几个省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较好落实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山西、吉林、江西和西藏等省市的发展水平不高,成效不明显,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各省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需制定因地制宜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政策。
参考文献:
[1] 崔佳,王维国.新发展理念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4,39(01):118-128.
[2] 巩前文.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与路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06):29-37.
[3] 龚芳,张晓敏,曹亦兵.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程评估[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3,48(03):29-32+41.
[4] 叶兴庆,程郁等.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3(04):13-27.
[5] 邸菲,胡志全.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6):46-56.
[6] 徐银良,王慧艳.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0,36(14):98-102.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
第一作者:孙乐(1986-),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E-mail:1817863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