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闽南民间信仰交流视域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李红伟 朱星波
  
腾跃媒体号
2023年38期
1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温州 325003 2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西江中学 广东云浮 527100

摘要: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对当地华人华侨、台湾同胞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海外及两岸交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闽南民间信仰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梳理,明晰其发生、发展、流变、传播的历史和路径,紧扣新时代的发展脉搏,根植中华文化的强大基因,探究闽南民间信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试图厘清历史的迷雾,将闽南民间信仰的积极因素与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关键词:闽南民间信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岸交流;精神家园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呈现繁荣景象,特别是对某一种信仰的研究更为深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闽南民间信仰交流视角对两岸文化之间的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闽南民间信仰的特点

闽南民间信仰扎根于中华大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既充分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并依托自然人文条件,不断向外传播,辐射了闽台两地及东南亚国家。纵观闽南民间信仰的发展历史,一条清晰的脉络在不断绵延,给我们以心灵的憩息地,历史越是向前推进,蕴藏其中的人的思考、追问、探索便越发凝重。闽南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以开山铺路的英雄本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民间信仰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历史上,闽南地区本是一块“蛮荒之地”,历经多次大规模移民,闽南地区受到了来自中原地区人民的影响,传承了中原的文化基因,拥有了海纳百川的胸襟气魄,各种文化交织融汇,凝练形成了多元与一体共生共荣的闽南文化。

(一)多元化。这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儒释道三元交汇、原始信仰与巫术长期共存的环境下,孕育了多种信仰共存的民间文化,建构了以天地人鬼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其中,既有天地鬼神,又有动植物、生殖神灵,多种神灵信仰丰富了闽南人民的心灵世界。在这些信仰中,如玉皇大帝、城隍、财神等信仰并非闽南地区独有,具有普遍性,但有趣的是闽南人民信仰的主神有 50%左右是中原地区传过来的。

(二)世俗化。中国传统社会是以族群聚居为主要特点的,一个家族的人聚合在一起,由神祗的崇拜来维持家族内部的秩序,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每个家族都会选择一个或多个与本族有渊源的神灵作为信仰对象,希望通过虔诚的信仰得到神灵对本族的保佑,并将这种神灵信仰活动仪式化、规范化,记入族谱,凸显对神灵祭祀的重视。而在闽南地区,有一族崇拜多神的现象,一族建造了多个庙宇分别供奉不同的神祗,意图多神共同保佑自己的族人,凝聚多种神力,共襄本族发展。

(三)本土化。闽南民间信仰中的诸神与闽南地区开发建设的历史紧密相连,往往是由人物演化为神祗信仰的。如陈元光被尊奉为“开漳圣王”,吴夲被尊奉为“保生大帝”等。

(四)辐射范围大。闽南与台湾地缘相近,自明清以来就不断有闽南人到台湾定居,据统计,台湾人中有约 80%的人讲闽南话,是闽南人的后代,闽南文化的基因已经融入台湾,虽然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但台湾文化的主体依然是闽南文化,闽南民间信仰在台湾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台湾人。据相关数据,在东南亚国家生活工作的华人华侨,有 90%左右是福建人,他们在远涉重洋的未知旅途中,以闽南民间信仰为依托,带着家乡神祗的保佑,穿越重重险阻,平安到达海外繁衍生息,将闽南民间信仰带到了东南亚地区并完好的保存下来,如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国家都能看到闽南民间信仰延续千年的独特魅力。

二、两岸民间信仰的交流与民族认同的增进

(一)闽台民间信仰同源。台湾和闽南隔海相望,自远古时期就开始了交流交往。从宋元至 1895 年甲午战争爆发,闽台两地的交流一直在进行,这期间发生了四次移民潮,大量的闽南人到台湾垦荒,除了将闽南地区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台湾,还广泛传播了闽南文化。民间信仰是植根民间的草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台湾的寺庙主要有妈祖庙、王爷庙、关帝庙、保生大帝庙、开漳圣王庙、清水祖师庙等,其祖庙大都在闽南地区。闽南、台湾民间信仰融宗教、民俗、仪式、音乐、语言等为一体,以其内在的精神、文化信息为两岸同胞交流互通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二)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追求的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1] 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两岸文化交流机制,实现两岸文化认同。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两岸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共同的文化基因在彼此隔绝的时间坐标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即便如此,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也无法阻隔,一种超越地理空间的精神力量穿越了海峡,在共同的信仰面前,两岸中华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 得抱在一起”。

(三)两岸交流日益频繁。闽台信仰交流两岸民间信仰的交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影响比较大的是 1992 年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的“妈祖百日游”,将两岸民间信仰交流推向深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闽台地区民间信仰交流更趋频繁,以泉州天后宫为例,自 2000以来,每年接待台湾同胞约 10 万人左右,厦门、漳州、泉州等地还结合当地实际,举办保生大帝文化节等民俗活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历史的坐标定在了新时代,两岸民间信仰交流呈现出了新态势,以前的民间信仰交流多是由在民间信仰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牵线搭桥,以两岸同胞共同信奉的神灵为媒介,在固定的时间期限内开展的两岸庙宇之间的交流,到了新时代,两岸民间信仰交流实现了常态化,每逢共同信奉的神明诞辰日,两岸庙宇、信众均可以相互交流,有些庙宇还结成了队,随时交流互访。

以前的民间信仰交流,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与台湾地缘关系较近的地方,目前已延伸到山区和内地,信仰交流活动的范围也由闽南地区扩展到闽南族群的祖籍地河南,较有代表性的是台湾开漳圣王信众跋涉千里将开漳圣王神像护送到开漳圣王陈元光祖籍地河南固始县故居接受信众瞻仰祭拜。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紧密和“两岸一家亲”理念的深入人心,民间信仰交流由简单的宗教仪式的交流向增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讨转变,如举办“关帝文化 节”“三平祖师文化节”“开漳圣王学术研讨会”等,同时还组织两岸文化 学者研究出版了关于闽台民间信仰的专著、族谱等进行深度的文化交流。

三、闽南民间信仰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一)闽南民间信仰为两岸同胞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前提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提升文化认同作为根本,促进各民族团结,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力度。”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通过强化对民族之间团结的教育,塑造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往来,鼓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得抱在一起,共同奋斗与发展。”[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新一代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高度,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推动两岸交流、实现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闽台两地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共同的精神信仰,在深化两岸交流、增进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闽南民间信仰为深化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载体

台湾文化与闽南文化同源共生。自明清已降,一批批闽南人跨越海峡阻碍,赴台繁衍生息,让闽南文化的种子植根台湾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可以说,台湾文化就是闽南文化,即使在今天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其主体依然是闽南文化。闽台两地同胞同根同源,都说闽南语,听歌仔戏,吃闽南美食,将闽南文化保留的十分完整。

闽南民间信仰是闽台两地民众的心灵契合点,对增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定格在当下,从明清开始移民到台湾的闽南人带到台湾的神祗信仰至今仍香火不断,依然影响着台湾人民的文化心理建构。台湾现有的寺庙,尊奉的神灵,大部分来自闽南地区。随着两岸交流的常态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重要活动基本上都与民间信仰有关,他们走进闽南地区的庙宇,虔诚的向供奉在那里的神灵敬香,就像在大陆找到了心灵的港湾,促进了两岸同胞身份、情感、精神的认同。通过民间信仰的交流,进一步拉近了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闽南民间信仰的神灵多是智慧和美德并存的正能量人物的化身,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勇于开拓、善良坚韧、和谐包容的精神风貌,历经千年的风霜洗礼,依然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如悬壶济世、普度众生的保生大帝;爱民如子、建立漳州的开漳圣王;忠肝义胆、坚守正道的关帝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闽台两地扎根、生长,已成为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对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重要作用。

四、闽南民间信仰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发挥融合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 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论断,指引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形成的,包含历史性与文化性的共同体”。[4]闽南民间信仰是两岸同胞共有的精神家园,展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图景。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闽南民间信仰交流工作,采取有力举措,把闽南民间信仰这瓶两岸“融合剂”用好用活。

(二)健全交流机制。新时代以来,两岸民间信仰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与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接触少、联系少等不足,有许多台湾同胞没有来过大陆,对大陆缺乏了解,加之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教育政策,使台湾青少年对大陆没有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无法建构。我们应该以闽南民间信仰为媒介,健全机制,成立闽台民间信仰交流机构,专门负责闽台民间信仰交流工作,加强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和领导,优化环境,强化对闽台民间信仰历史建筑、文化的发掘保护工作,推进闽台民间信仰机构的全方位合作,开展多层次的民间信仰交流活动,如闽南民间信仰的诸神从闽南到台湾巡游、台湾民间信众常态化来闽南地区拜谒神灵、举办开漳圣王等神灵的学术研讨会等。通过民间信仰交流,使台湾同胞更深入了解闽南文化,增强台湾同胞对祖籍地的感情。

(三)构筑文化高地。以台湾青少年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安全意识形态教育,举办闽台青少年民间文化学习活动,深挖民间信仰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引导两岸青少年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闽南文化交流基地建设,突出重点,打造民间信仰交流新高地,整合闽台民间信仰资源,吸引民间力量加入,充分利用好两微一端新媒体技术,拍摄专题纪录片,扩大宣传效果,鼓励闽台民间信仰、姓氏宗亲等深化交流。

推进学术研究,推进闽台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深度聚焦两岸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关键领域,推出精品力作,深度阐释闽台民间信仰的历史渊源、当代价值,让更多台湾同胞了解闽南、相信中国,积极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祖国和平统一的有生力量。

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华文化,特别是闽南文化为纽带,创新性传承、弘扬闽南民间信仰的优秀文化基因,进一步增强两岸文化认同,凝聚思想共识,促进两岸交流融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26 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台湾和平 统 一 团 体 联 合 参 访 团,2014-09-27,http://news.163.com/14/0927/13/A75EKC2F00014AED.html.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2014年 中 央 民 族 工 作 会 议,新 华 网,2014,9,30,http://www.cssn.cn/zt/zt_xkzt/zt_fxzt/mzgzhgyzw/2014nzymzgzhytw/201501/t20150113_1476567.shtml.

[4]冯育林.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考察及其建设析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8-15.

[5]林晓峰.两岸交流中的漳台文化交流现状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04).

[6]林晓峰.加强漳台文化交流对策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01).

[7]林晓峰 邓文金.深化两岸闽南民间信俗交流的对策[J].闽台文化交流,2013(03).

[8]杨立宪.两岸融合的“密钥 ”在于文化认同,京华时报,2014 年 12 月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412/t20141201_8198082.htm。

[9]郑镛 黄文疆 罗臻辉.构筑精神家园 促进两岸交流—以闽南民间信仰为研究对象[J].闽台文化研究,2015(04):39-44.

[10]《漳州人在台开基,传播闽南文化 》,《海峡瞭望》2017 年第 2~3期,2017年5月4日,http://www.fj.taiwan.cn/focus/2017hxlw/201705/t20170504_11758890_1.ht ml。

[11]林晓峰 曾萱.闽南文化在推进两岸“心灵契合”中的作用及路径[J].闽台文化研究,2018(02):05-1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9.

[1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3.

[1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53.

[15]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6]白利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8(04):96-104.

[17]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18]王苗苗.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9.

[19]宋春霞.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20.

[20]刘丹凤.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