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和CIP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研究

田群群
  
腾跃媒体号
2023年39期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生活在网络环境中的一代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并运网络为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是高校辅导员正在面临的一道难题。文章结合案例分析认为辅导员应用心理学及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借助家庭、师、同学三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协同关爱学生,成功地帮助学生戒掉网瘾、处理矛盾,引导学生拾生活信心,重新回归现实生活。

关键词:高校;日常管理;心理健康帮扶;CIP理论

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学生王某,男,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学生,母亲在他小时候离世,后由父亲独自抚养长大,但父子关系并不融洽。王某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学习成绩差,有多门课程不及格,需要补考。大一下学期,迷恋上网络虚拟游戏,梦想成为职业选手,有时甚至深夜起床玩游戏,键盘声和说话声严重影响舍友休息,甚至导致宿舍关系恶化,危机宿舍关系和谐。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思路

经过信息的收集,对王某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王某4个方面的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理清工作思路(图1)。

(二)案例帮扶措施

在合适的时机,与王某进行谈心谈话,全面了解其成长经历、本学期的学习生活情况、自我认知等。经过综合分析和研判后,主要帮助王某解决心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1.基于Davis认知-行为理论,家校协同,戒除网络游戏瘾,提升自我约束力

Davis从认知角度解释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成因,并提出了认知-行为模型。该模型结合了Young的ACE模型和Grohol的阶段模型以及成瘾者内部原因。Davis将网络成瘾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对物质的依赖性,并不同于网络使用者对它的着迷。

“网瘾”也称网络成瘾症(IAD),学名叫做病理性网络使用(PIU)。最早是由Goldberg在1997年所定立的理论化病态并且正式承认其研究价值,Davis则主张用PIU代替网络成瘾。

Davis认为一般性的PIU跟个体的社会背景有关,缺乏家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以及社交孤立会导致一般性的PIU。学生王某出现沉迷网络游戏行为,是由系列原因导致的。从家庭来看,单亲、父子关系不融洽,缺乏安全感,自我效能感低。从社会关系来看,王某性格孤僻,与舍友缺乏沟通,逃避现实的集体生活,导致人际矛盾频发。

非适应性认知是模型的中心因素,是PIU发生的充分条件。关于自我的非适应认知,网瘾个体会不断地思考关于互联网的事情,希望从网络游戏中得到更多、更强的刺激,从而导致PIU行为的延长。从人生选择上看,王某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学习目标和方向。

针对Davis理论原理,抓住“病因”“情景线索”两端,一方面分别与王某和他的父亲进行沟通,了解父亲视角下的王某,并告知王某在学校的表现。引导两人加强情感交流,以使王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注,缓和父子关系,提供正向情感支持;另一方面,建立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朋辈心理支持系统,让同辈互相理解、沟通,给与适当的帮助与关爱。从外延环境到内生动力,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以积极地心态来对待自己的专业。

2.科学运用CIP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目标,筑梦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Peterson、Reardon、Sampson提出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CIP理论。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咨询的过程视为由知识到决策到执行的过程,其修正模型增加了“建立生涯意识”层级

针对王某面临的问题,需要指导其运用CIP理论模型进行生涯规划。首先,引导王某认识到游戏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要主动探索外部职业世界,进行生涯唤醒;其次,加深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以及网游选手这个职业,实现“知己知彼”;再次,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决策,实现“我选择、我负责”;最终实现元认知能力对生涯规划与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与调节。

通过职业兴趣探索、职业生涯评估路线、职业生涯决策平衡单三个环节,运用CASVE循环的匹配测评探索,推断出王某的能力与职业赛手的要求并不匹配,王某适合的就业方向是计算机类、媒体公关类。王某认识到自己想成为职业赛手的不理智性及不可行性。

完成了职业生涯规划之后,最迫切的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涯目标,特别是如何顺利通过补考。联系他的任课老师,点对点为他介绍专业设置的课程、应具备的能力、如何学习等问题,使他在专业学习方向逐渐清晰,培养学习动力;引导其积极地布局学校生活和职业生涯,在充分尊重王某想法的基础上,共同制定"易百天"短期生涯计划 ,端正学习态度,在完成短期计划基础上,逐渐完善中、长期学业发展目标和规划。

三、经验启示

(一)抓早:建立重点关注学生档案,防微杜渐

单亲家庭的学生,属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需要在工作中给予高度的关注与关心。从新生入学时起,根据单亲家庭、贫困情况、民族差异、学业成绩等划分重点关注学生,一人一档案动态管理,同时常态化规范化做好筛查,针对性开展教育和帮扶。

(二)抓本:去伪存真,解决本质问题

王某的案例能够成功解决,在于经过信息的收集与综合分析,找准核心问题“心理问题”“职业生涯困惑”。这两个核心问题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并由此衍生出“学业规划”“网络成瘾”“人际关系”“生涯规划”四个问题。为了解决核心及衍生问题,运用Davis认知-行为理论模型和CIP生涯规划理论的技巧和方法,在家长、任课老师、朋辈的多方共同努力下,最终帮助王某建立了适合他的生涯规划目标,解决了学业困难,修复了父子关系,戒除了网瘾。

(三)抓新: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法

作为辅导员不仅要踏实做好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而且还要主动学习思政教育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更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载体。在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常规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知识面、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融会贯通和应变能力,大胆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慧奇.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33(20):84-85.

[2] 王琳娜.基于新媒体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0,37(1):7-8,45.

[3]张玉梅,周敏.“阳光型”抑郁症的解读与干预措施[J].政工学刊,2019(6):63—65.

[4]吴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功能实现路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0).

[5]刘亚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运用[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35(02)6-71+74.

[6] 闻雪梅.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及其工作策略 [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25(03):11-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