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课程思政背景下基于胶东红色教育基地的‘第二课堂’ 教学路径探析
摘要:胶东地区是山东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胶东红色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深厚的思想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化传承价值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大量素材。通过深挖本地红色文化,采取实践活动中融入胶东文化的策略,如“第二课堂”等,有力地发挥胶东红色文化在教育引领中的作用。高校在开展红色教育基地活动时,应将课堂教育内容与实地体验有机结合,传承并发展红色基因,从多角度拓宽思政教育的育人渠道。
关键词:课程思政;红色教育基地;第二课堂
一、引言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高校关键的课程思政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本文梳理当前高校与胶东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课堂教学、教育基地实践体验及新型传播三个维度,深入分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以“四进”方式探索胶东红色教育基地的“第二课堂”教学路径,实现理实结合、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目标。
二、目前现状与问题
(1)红色胶东文化教育基地与思政课程联系不够紧密
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方法陈旧,如单调的理论传授或观看革命影片撰写观后感等,导致教学成效不佳,红色文化教育未能广泛推广,且缺乏实地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实践体验。
(2)红色胶东文化教育与基地地方融合度不高
在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胶东地区高校文化实践基地设置的调查中,结果显示,认为实践基地“非常多”的受访者仅占11%;认为“有但不多”的受访者占比30%;而表示“没有”和实践基地的受访者分别占17%;另有41%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据此分析,一方面反映出教育基地的推广宣传工作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本土的红色文化特征并未在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中充分体现,彰显当地地域特色,并未真正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尚未打造出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3)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滞后
博物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但是部分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展陈方式陈旧,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功能欠缺;另一部分博物馆硬件设施“高大上”,“软件服务”相对欠缺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仅仅依赖陈旧的资料和模糊的字迹,缺乏主动探索和互动的形式,从而难以对大学生产生超越时空的视觉震撼、说服力以及情感感染力等。
三、红色教育基地‘第二课堂’路径分析
(1)充分利用胶东地区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教育基地是宣传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是可供广大群众身临其境地重温红色历史的重要场所。在红色文化发达的山东省,胶东地区的红色资源尤为丰富。当地高校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增强文化自信。高职院校应积极与红色教育基地合作,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开拓“第二课堂”场景,帮助大学生沉浸到红色文化中,最终实现传承红色基因。
(2)做好红色胶东文化“四进”工作
历史被视为最佳的教科书。我国各高校通过深入推进红色胶东文化“四进”工作,成功使胶东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基因红色因子融入血液。
第一,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高校教育的第一阵地就是课堂,所以应将红色文化引入课堂情景中,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以大小课堂相结合等方式,以增强感染力,提升育人效果。
第二,推进红色文化“进课本”。当前部分高校教材对于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描述不足,学生获得的相关红色历史知识的偏向书面化与碎片化,因此亟需有完整历史体系的专业教材。为此,以胶东地区为例,当地可根据地方红色资源与文化特色,编写突出胶东红色文化的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认识“第二故乡”的新渠道。
第三,倡导红色文化“进社团”。社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体验交流第二课堂的有效渠道。高校社团组织应多方协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地域优势,全面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文化及时代因素,进行整理和利用,多角度全方位构建“社团协同育人体系”。
第四,实现红色文化“进思想”。对于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接受信息和教育的渠道早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所以,校园红色文化的传承也应当通过符合新时代学生习惯的方式开展。针对新时代传媒发展的特点,通过在线宣传渠道创建红色文化频道,引导学生发现素材,以日报、推文、播报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吸引新生代学生,另红色文化深入学生内心。
(3)依托“互联网+”构建新型传播路径
学校通过校园公共网络平台,如官方网站、微博、公众号、APP视频号等可以循环播放作品,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助力学生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手段如ChatGPT等文字生成类人工智能系统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科技高速进步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应与时俱进地利用新技术提升其实效性,探索思政课的实践教育,丰富“第二课堂”的主题活动,为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结语
红色文化忠实记录了我国党和人民在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产生并留下大量珍贵的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通过弘扬红色文化教育,增强当代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传承好红色基因。本文针对胶东红色文化资源在第二课堂融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深度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融入策略。然而,在如鼓励大学生更积极地运用所学的红色文化知识,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仍需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调研,以便更为有效地利用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李全生.胶东红色文化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9,(23):82-83.
[2]张维瑜,王丹.课程思政视域下东北抗联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6):110-114.
[3]李玉巧,宋艳冰.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第二课堂的路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5(06):50-54.
[4]张琛,黄家龙.红色胶东文化在地方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发展[J].文化学刊,2020,(07):112-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发展研究微课题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依托胶东红色教育基地打造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J45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纪子涵(1990年生),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思政教育。徐腾飞(1987年生),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