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非遗音乐数字化传承:弋阳腔导赏

唐艺馨
  
腾跃媒体号
2023年50期
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省上饶市 334001

摘要: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音乐传承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弋阳腔为例,探讨了其数字化传承的方法与效果。文章通过对弋阳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传承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数字化传承对弋阳腔的促进作用。本文总结了数字化传承在非遗音乐传承中的优势与局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非遗音乐;数字化传承;弋阳腔;传统文化;文化保护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非遗音乐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化传承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承方式应运而生,为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

一、弋阳腔的历史与特点

弋阳腔,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特点。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宋代,起源于江西省弋阳县一带,后逐渐传播至周边地区,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弋阳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唱方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第一,弋阳腔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弋阳腔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宋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弋阳腔起初是在弋阳县一带民间流传的地方戏曲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音乐体系,并在江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弋阳腔的历史沿革反映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变迁,是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第二,弋阳腔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弋阳腔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又有合唱,还有器乐伴奏等多种表现形式。在表演技巧上,弋阳腔注重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以高亢激越的唱腔和激昂的音乐节奏为其特点,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弋阳腔的演唱内容多样,既有抒情的民间故事,又有讴歌时代的英雄事迹,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第三,弋阳腔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作为江西省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弋阳腔在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充分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其演唱语言多采用当地方言,反映了江西省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弋阳腔的表演常常与当地的传统节庆活动相结合,成为弘扬地方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二、弋阳腔数字化传承的实践

(一)弋阳腔数字化传承的实践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弋阳腔等传统音乐的数字化传承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数字化传承不仅为弋阳腔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还为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平台。

第一,数字化传承在弋阳腔保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记录与保存方面。利用现代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可以对弋阳腔的传统表演进行准确、全面地记录,将其保存在数字化媒体中,以备后人学习和研究。通过数字化传承,不仅可以有效地保存传统弋阳腔的演唱内容,还可以记录下演唱者的表演技巧和风格,为后人传承弋阳腔提供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第二,弋阳腔数字化传承的实践还体现在对演唱技艺的数字化传承与培训上。通过将传统的弋阳腔演唱技艺进行数字化分析和总结,形成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料,为传承者和学习者提供更为便捷和有效的学习途径。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弋阳腔培训课程和讲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弋阳腔的传承与发展中来。

第三,数字化传承在弋阳腔传承中的实践还体现在传播与推广方面。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平台,可以将录制的弋阳腔表演作品传播至全球范围内,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弋阳腔这一传统音乐形式。通过在网络上发布弋阳腔的音频和视频作品,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弋阳腔的魅力,进而促进其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和传播度。数字化传承为弋阳腔的推广开拓了新的渠道和途径,使其传统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二)数字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传承在推动非遗音乐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第一,数字化技术的更新换代较快,数字存储格式的不断更新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信息丢失和不可读性。第二,数字化传承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投入,而非遗传承者和相关机构的数字化能力普遍较低,缺乏数字化传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议加强数字化传承技术的研发和培训,提高传承者和相关机构的数字化能力,加强对非遗文化数字化资料的标准化管理与长期保存。并且加强政府支持,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和资金支持机制,为非遗音乐数字化传承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三、未来展望

(一)深入挖掘与整理弋阳腔的文化资源

未来,需要加强对弋阳腔的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整理工作。通过对弋阳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挖掘出更多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弋阳腔作品,为数字化传承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二)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弋阳腔传承中的应用

未来,需要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弋阳腔传承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弋阳腔的表演内容进行更精细化的记录和编辑,提高弋阳腔数字化传承的效果和质量。

(三)拓展数字化传承的传播渠道与方式

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弋阳腔数字化传承的传播渠道与方式。除了传统的网络传播和多媒体展示方式外,还可以探索利用移动应用、虚拟演出等新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弋阳腔,推动其在更广泛范围内的传播与推广。

四、结论

通过对弋阳腔数字化传承的实践与效果分析,可以看到数字化传承为弋阳腔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可能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弋阳腔得以永久保存,并拓展了其传播范围,提升了艺术品质。未来需要继续加强技术研究与应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弋阳腔数字化传承迈向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郑国权.用最新的科技保护传承最古老的音乐文化——人类非遗泉州南音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历程纪事[J].音乐生活,2022,(05):49-52.

[2]白德灵.音乐类非遗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数字化传承的可行性探究[J].戏剧之家,2021,(16):64-66.

[3]刘长明,王昱翔.数字化音乐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作用[J].中国文艺家,2020,(02):266.

基金项目:大学生国家级创新创业课题:非遗音乐数字化传承:弋阳腔导赏(课题编号:20231041600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