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立足双减政策,聚焦核心素养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史剑叶
  
腾跃媒体号
2023年47期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摘要: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提质增效”,以校内教育的加法来推动校外培训和家庭作业减法的实现。可以说,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双减政策的内在要求。文章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简要阐述了双减政策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数学眼光、培养数学语言、发展数学思维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双减政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详细罗列了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以及创新意识。新课标还将上述核心素养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数学眼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二是数学思维,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三是数学语言,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随着双减政策的实行,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构建高质量课堂成为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关照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既是践行课程理念的应然选择,更是贯彻双减政策的有益尝试。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意义

1.有助于双减政策的落实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国内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这迫使教师在作业布置上不断加码,家长也近乎“攀比”的安排校外学科培训。放任此类乱象不仅动摇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原则,而且也给小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进而给他们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此,我国于2021年7月出台了“双减政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但双减政策的出台,绝不意味着放松对小学生的学业要求,而是主张通过加强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来破解作业和培训负担的困扰。教育部也曾明确指出,“双减”一方面是要减去不必要、不合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应当优化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核心素养是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高度概括,也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综合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

2.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数学是小升初必考的三大文化课之一,考试成绩一直以来都牵动着教师和家长的神经。于是,部分教师就形成了“唯分数论”的教学观,片面强调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将学科知识以“填鸭”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并借助大量机械、重复的习题训练来夯实学生解题技巧。如此教法,固然能够在短期内使学生成绩有立竿见影的提高,但也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给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埋下隐患。新课标与双减政策在课程目标方面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即反对“唯分数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尤其要凸显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始终将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目标。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数学眼光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眼光,首先要弄清数学眼光的发生机制。小学阶段的数学眼光不外乎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其中,抽象能力指学生从现实世界的现象、问题中发现数学内涵,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则指学生透过数学内涵联想到现实世界的具体案例。不难看出,数学眼光的形成是数学知识与现实经验联系的产物,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培养。教师可以围绕本章节重难点,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熟知的案例来辅助讲解,学生对案例抽丝剥茧的过程,亦即他们对本章节知识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从而运用数学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

在《表内乘法(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本节课学习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运算,笔者尝试创设生活化情境。课堂导入环节,笔者先向学生提问“谁能快速算出本班学生的人数”。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都开始积极尝试计算,有的学生开始按人头逐一清点,也有聪明的学生先计算出每一排的人数再计其总和,但计算过程仍比较繁琐。经过一番尝试,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使学生巩固了加法运算知识与技能,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在特定情境中加法运算的不足。此时,笔者在黑板上演示了基于乘法运算的计算方法,由于班级内座位排列比较规整,除最后一排外,前面6排落座人数完全相等。因此,可以将一排人数与排数6相乘,再加最后一排的4位同学,即可得出本班学生总人数。借助这个情境,将抽象的乘法运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班级人数统计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意识到乘法运算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数学眼光自然就得到显著提升。

2.思维导图,发展数学思维

所谓数学思维,指的是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以往小学数学教学,更侧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强化,相对忽视了数学思维的培养。这也就导致学生不能扎实地掌握数学方法和结论,更欠缺自主探究数学现象、数学规律的能力。针对学生数学思维薄弱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启发学生思考,以达到促进脑部机能开发和思维扩散的目的。如利用树状图将某一模块的知识点整合梳理,使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利用鱼骨图展示逻辑推导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解析的过程;利用桥状图更简洁的揭示算法、算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规范化的数学思维。

以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为例,如果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虽然也能应付考试,但学生对比、分类的思维却得不到有效发展,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十分不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就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教学。首先,绘制长方形特征气泡图,在黑板板书长方形三个字,并在四周用粉笔画若干气泡。通过与学生问答互动的形式,将长方形的特征逐一填入气泡,包括对边平行、邻边垂直、内角均为直角等。然后,再如法炮制出正方形特征气泡图,四周气泡对应对边平行、邻边垂直且相等、对角线垂直且相等。最后,要求学生对比两幅气泡图,总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得益于思维导图对学生思考的启发,很快学生就总结出了两者的相同点,如邻边垂直、对边平行、对角线平分等;同时也明确了一些不同点,如正方形邻边相等而长方形邻边不等,正方形对角线垂直而长方形对角线不垂直。通过绘制、对比两幅思维导图,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判定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关键。同时,在这过程中学生对比、分类的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之后在辨析其它相似概念时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3.尝试建模,构建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指运用数学语言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生活现象的解答,而且还体现在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但由于以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不太注重数学语言的培养,因此学生也就不具备运用数学知识去描述、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数学语言表现为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数据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建模,并利用具体的模型去解决现实问题。数学建模需要学生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形语言灵活转换,通过大量的联系数学语言的培养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笔者意识到,即便让学生牢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由于学生只停留在符号运算的阶段,导致他们对计算公式的推导缺乏系统的理解,以至于不能运用公式去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于是,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了一次建模。首先,笔者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板,并在黑板上罗列出已知信息,底边为10厘米,斜边为8厘米,高为6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这个阶段,不少学生积极地提出假设,10×8、10×6、8×6众说纷纭。此时,笔者要求学生动手验证,通过拼接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来计算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过几分钟的尝试,有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80cm²,并且还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为底×高。在建模并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学生先是将梯形这个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随后,又通过拼接验证,将符号语言转化为新的图形语言;最后,又从图形语言中抽象出代表着面积公式的符号语言。通过本次的学习,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建模意识、应用意识更是较此前有了质的飞跃。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学生的家庭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得到了极大地缓解。但这也意味着,学校教育必须提质增效,在减负的同时不影响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核心素养作为学生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无疑成为当下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分别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三方面出发,详细论述了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包括创设情景,培养数学眼光,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审视现实世界;绘制思维导图,培养数学思维,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来思考现实问题;鼓励学生建模,培养数学语言,使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表达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姚文帅,岳洋阳.核心素养视域下“双减”政策的哲学意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6(03):27-29.

[2]黄雪珍.“双减”视域下指向核心素养的“格智”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06):20-22.

[3]徐蕾.立足“双减”,提高素养——基于“双减”背景构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1):67-69.

[4]何璇,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组成要素及其内涵[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1(04):7.

[5]徐蕾.立足“双减”,提高素养——基于“双减”背景构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1):67-6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