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模式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影响
摘要:目的 探析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模式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本院80例采取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与观察组(基于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00%、2.50%)较对照组(20.00%、15.00%)低(P<0.05)。两组干预前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未见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较对照组低(P<0.05)。干预前,两组总胆固醇(TC)、血清总蛋白(TP)和甘油三酯(TG)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干预后较对照组优(P<0.05)。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00%)较对照组(80.00%)高(P<0.05)。结论 基于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明显,不仅可以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炎性反应,且有助于患者营养功能改善,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采纳。
关键词:颅脑外伤;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破窗效应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 with window breaking effect on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fter surgery. Method: Eighty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l based on the broken window effect)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s were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5.00%, 2.50%)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0.00%, 15.00%)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erleukin-6 (IL-6)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 The interven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Before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otal cholesterol (TC), serum total protein (TP), and triglycerides (T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relatively small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5.00%)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0.00%) (P<0.05). Conclusio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broken window effec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t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lower limbs, improve inflammatory reactions, but also help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function of patients and enhance their quality of life, which is worth adopting.
[Keywords] Craniocerebral injury; 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Broken window effect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交通事故、工伤、暴力冲突等外部因素是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取决于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损伤部位。一般来说,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1]。严重的颅脑损伤可能导致失去意识、抽搐、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严重后果。此外,颅脑损伤还可能引发认知功能障碍、情绪波动、行为改变等长期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颅脑损伤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巨大危害,除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功能,颅脑损伤还可能导致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增加[2]。同时,患者的情绪波动和行为改变也会对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负面影响。颅脑损伤发生后,由于机体神经功能异常、应激反应显著等,使得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风险提升[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临床常见病症,在医院内部感染总数中占比高达10%,而且死亡率较高,使得患者治疗时间增加。破窗效应属于犯罪学理论,其思想以放任不良现象自由发展,导致变本加厉,最终引起较大损伤,将其应用在临床护理中,根据临床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护理对策,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4]。基于此,本文针对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模式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本院80例采取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比是21:19;年龄:21-76岁,均值(44.62±8.15)岁;观察组:男、女例数比是23:17;年龄:20-74岁,均值(44.59±7.98)岁;两组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颅脑损伤诊断标准与《成人颅脑损伤治疗指南》中的标准相符;(2)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3)年龄高于18岁;(4)中心静脉置管时间72小时,或超过72小时。
排除标准:(1)伴有心力衰竭、胆囊炎、尿毒症及胃溃疡等疾病;(2)具有传染疾病史、精神疾病史;(3)合并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4)哺乳期、妊娠期妇女;(5)中途选择退出。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1)导管干预。注重导管的观察,定期冲洗,采用生理盐水进行,经肝素封管,定期更换敷料,保证敷料干净、干燥等。(2)心理疏导。主动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生理需求及心理需求,明确不良情绪产生原因,根据具体原因进行情绪疏导,帮助其宣泄负面情绪,面对疾病时,时刻保持乐观、友好心态,主动参与疾病治疗。(3)健康宣教。耐心、细致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包括治疗方法、发病机制、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护理对策等,并对自我护理进行指导等。
1.2.2 观察组
基于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1)明确破窗原因。根据检索词在数据库中快速检索,对于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内容,快速整理并划分类型,对现阶段临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根据小组成员工作经验和知识掌握程度等,对颅脑损伤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具体因素明确护理对策,同时明确破窗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四点:其一,患者机体情况,机体状态不佳,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差;其二,患者及其家属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了解较少,自我护理能力低;其三,未合理选择置管位置,导管管腔数量不适宜;其四,导管、敷料及三通长时间暴露,致使其被污染,引起感染发生;其五,医护人员临床操作时,未采取无菌操作原则。(2)制定护理方案。结合每位患者真实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并给予对应的干预对策:1)增强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力。采取早期营养支持,通过鼻胃留置管经肠内予以英航支持,持续泵注营养液,即肠内营养混悬液。以其肠内营养状况为依据,对泵注速度进行调节,一般是每小时80ml,每日3次。2)强化患者及其家属自护能力。采用知识讲座、知识手册、视频等多种方法实施健康知识宣教,每次完成健康宣教后,让患者或者家属表述学习内容,针对其了解较少的内容进行强化教育,提高其认知度。同时,明确患者错误认知,并进行纠正,针对该部分内容,患者需重点讲解。3)置管位置合理选择,并放置数量适当的导管。尽可能选择磺胺嘧啶银导管,或者氯己定导管,同时采用单腔导管。4)敷料、三通减少应用,减少敷料暴露时间,尽量避免污染发生。同时,定期更换无菌纱布、敷料等,如果三通,或者敷料发生污染、破损,立即更换。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3.2 观察炎性因子水平,指标有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
1.3.3 观察营养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血清总蛋白(TP)和甘油三酯(TG)。
1.3.4 观察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指标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和躯体功能,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的处理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分别是()与率(%),分别采用t与x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2.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观察组较对照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P<0.05),见表1。
2.2 炎性因子水平
两组干预前IL-6及CRP未见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2。
2.3 营养指标
干预前,两组TC、TP及TG未见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较对照组优(P<0.05),见表3。
2.4 生活质量评分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4。
2.5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比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P<0.05),见表5。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5],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与患者感染控制依从性低、置管不规范操作、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差等有关。本次研究中,采用基于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机体情况和病情发展等,采取强化营养护理干预,对于患者不良营养状况的改善有利。通过实施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感染依从性提高。同时,保证置管部位合理,并选择适宜的导管,置管期间,采取无菌操作原则,可尽量降低因为置管操作不规范引起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6]。上述操作均对于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有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比对照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由此可见,通过实施基于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模式,可尽量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原因如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由于导管插入过程中的不洁操作或导管维护不当而引起的。因此,在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强化了手卫生和导管的无菌操作。此外,定期更换导管并严格控制导管留置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通过这些护理干预,可以避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7]。此外,基于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还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在术后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惑,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并发症的风险,并鼓励其积极参与自己的康复过程[8]。
本次研究中,破窗因素包括机体抵抗力差、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识掌握较少。临床护理方案制定过程中,根据上述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利用健康宣教能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和营养干预的认识,并结合互述教育法,促进健康宣教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沟通因素、病情因素等,只能让患者家属代述,有助于健康宣教效果提升。据有关资料显示[9],理论知识是提升患者自护行动能力、增强治疗自信心的基础。本次研究中,通过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可明显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结果显示,观察组TP、TC和TG干预后较对照组优。结果显示,观察组CRP及IL-6干预后比对照组低,由此可见,采取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炎性反应。炎性因子水平可将机体炎症反应程度清楚显示出来,一旦机体受损,细菌及病毒大量入侵机体,免疫系统伴有防御反应出现,在此过程中,机体免疫细胞可将许多病原体消灭,导致炎性反应发生。CRP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炎症因子,具有促炎作用。TNF-α可将免疫系统激活,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10]。
总之,基于破窗效应的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效果明显,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炎性反应及营养状况,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且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值得采纳。
参考文献
[1]王娟, 惠康花, 张萍, 孙丽娟. 循证理念下标准集束护理在重症患者防控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 2023, 20 (28): 180-183.
[2]黄雪兰. 基于“破窗理论”的干预措施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眼科学报, 2022, 37 (9): 747-751.
[3]武鲜望, 李永红, 张翠微. 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模式在预防ICU久卧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 2022, 38 (17): 3000-3002.
[4]仇新娟, 粟芳, 俞小燕. 优质护理对ICU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 8 (7): 29-32.
[5]颜时丽, 邢丽丽, 高敏. 综合护理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21, 37 (36): 135-136.
[6]宗海燕. 集束化护理对ICU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J].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21, 32 (4): 81-82.
[7]金娇, 杭凌云, 李玲, 尹悦. 预见性护理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效果[J]. 齐鲁护理杂志, 2021, 27 (14): 156-158.
[8]周芬, 张艳, 管义祥. 基于“破窗效应”的干预措施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 18 (13): 1962-1965.
[9]岳丽青, 卢敬梅, 柴小桠, 曾烂漫, 周凤, 张莹.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干预策略在预防患者中心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 2021, 21 (4): 488-492.
[10]黄星青, 吴丹. 临床护理干预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预防作用[J]. 甘肃医药, 2021, 40 (1):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