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方法研究
——以《寄情山水》为例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课程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传承中华深厚文化内涵,传递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中国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对中国画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中国画;中国画教学;教学方法
一、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标志着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开始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美术课程设计理念从关注书本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整合重组,促进学生美术知识的融合和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成效与问题并存。因此,开展中国画教学策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中国画教学方法的探讨,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挖掘美术课堂中国画教学的美育价值,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策略
基于对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现状的问题分析,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1.增强跨学科主题学习,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美术问题
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因此,美育不应该只局限于狭义的艺术学科之美。[1]中国画教学可以与语文学科、书法教学相结合,跨学科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美术知识。
2.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有能力的学习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3.综合运用多种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将核心素养的考核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通过综合实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全面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还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重要性。
三、《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1.《寄情山水》的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美术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的第三课《寄情山水》。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中认识中国画艺术,感受笔墨意境,传承并创新中国画,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2.《寄情山水》的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对造型元素已有初步认识,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想象力丰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能结合各种已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表达自己的兴趣、愿望和情感。
3.《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图像识读,能够认知和鉴赏古今中国画艺术作品,了解中国画艺术特征、图像蕴涵和方式方法,领悟中国画的独特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掌握中国画艺术的图像,掌握用笔、用墨的表现方式及特征,并能够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法”及各种皴法,能够运用笔墨在宣纸上呈现不同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艺术层面解读中国山水画的价值和特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审美观念,体验中国画的独特艺术表现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艺术特征、图像蕴涵,学习掌握基本中国画用笔和用墨的技法。
难点:体会作品中的笔墨情趣,运用笔墨创作一幅具有意蕴的中国山水画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优秀中国画图片、笔墨材料、宣纸等中国画工具
学生准备:创作所需要的笔和纸(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形式自行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情境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播放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拉近学生与艺术距离,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接着展示优秀中国山水画作品,并提问学生。
环节二:欣赏感知
1.了解传统中国山水画历史与文化
教师通过播放山水画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工具、材料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视频认识到,看似简单的笔墨山水,却蕴含着艺术家对天地大美的无限热爱之情,使学生对山水画艺术留下深刻的印象。
2.体会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意蕴之美
教师讲述《黄山图》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画家心中对黄山的一种感受,这种云雾缭绕、烟雨朦胧的感觉是很难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
环节三:技法探究
1.合作探究山水画中“三远法”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组,每一组桌上都有一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自主探究画面内容,重点体会“三远法”,三远法,是一种时空观,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2.教师讲解山水画中笔墨技法
教师详细介绍中锋、侧锋用笔及水墨晕染效果的变化。展示中国画中山石、树木、云水的表现方法,体会山水画的笔墨情趣。
环节四:创作实践
1.激发灵感
为了打开学生的创意思路,教师可以将学生领到自然美景之中,让学生感受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进行山水的速写描画,这将极大的激发学生想象力,点燃学生山水画的创作热情。
2.学生创作
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根据设计草图、总结制作方法,开始进行自己的主题性山水画作品创作;教师循环播放微课示范视频;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环节五:展示分享
学生制作完成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总结创意与技法应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让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山水画那浑然天成的艺术魅力。在评价过程中完成情感的升华,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兴趣和自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亲身体验艺术家创作过程的经历,无疑激发他们内心的创作激情。
参考文献:
[1]周殿宝,李一鸣.让美的经验成为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重庆市凤鸣山小学的美育实践[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10):1-7.
[2]郑林.理解新课标,用好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6):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