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下浅谈中国古代国防历史的启示
摘要: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和贯彻原则。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历经20多个朝代与盛衰更替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培育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锤炼了民众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患的尚武精神,这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落实具有重大启示。
关键词:古代国防思想 古代兵制建设 古代国防驻地变化
一、中国古代国防思想
中国古代国防思想多样,在此我们仅举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一)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国防思想
和平时期人们容易松懈麻痹,滋生安恬享乐思想,往往导致武备废弛,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有鉴于此,中国历代有识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兵学研究者,均强调和平时期要重视国防、加强武备,提出了以“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为核心的国防观。以现代的国家总体安全观来看,现代中国总体发展环境趋向和平,这很容易让人民群众错误性认为中国目前军事国防大有浪费的观点,这很容易造成自断双臂的局面,因此,在当代的国防教育与宣传中,要依然保持着居安思危的观念,警惕他国的反动性宣传。
(二)富国强兵的国防思想
富国强兵是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的国防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统治者和军事家就已经认识到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提出“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争霸之力,无不重视发展经济和充实武备。著名军事家孙武曾在《孙子兵法》之中提及“带甲十万”,“日费千金”。这阐明了国防需要经济的支持,众多朝代的兴盛也给了我们启示,如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正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带来的先进生产力导致的结果。这也让现代的我们知晓,要想国防强大,必先发展经济,用强大的国防实力维护我们的经济安全。
二、中国古代兵制的建设
兵制,就是军事制度,现在一般称为军制。兵制建设是我国古代国防的一个重要方面。商和西周,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军事领导职务由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担任;士卒主要由奴隶主和平民充当,奴隶一般只随军服杂役;车兵为主要兵种,师为最高建制单位。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开始确立,诸侯大国之间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加速了军制变革。各国奖耕战,尚首功,修赋税,明法度,力争富国强兵,出现一系列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军事制度,以秦国为例子,当时秦施行奖励军功的模式,同时推行募兵制度,为秦国统一贡献出重大作用。自秦统一中国到清末,历代封建王朝,根据各自的需要和条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帝王的军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便于帝王控制的统帅指挥系统;常备军任务或武器编组,成为武装力量的主体,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以步兵或骑兵为主要兵种,明朝后,建立了统一的火器兵种,清朝时逐渐衰弱,同时,各朝帝王,政治家对于兵制进行建设和改革,对兵制的建设提拱了大量贡献。
三、中国古代国防驻地变化
古代军事驻扎地一般以边境为主,但也有例外情况。夏商期间,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国家以部落形态为基础,驻军主要集中于各部落间。周朝,周天子建立分封制,各封王拥有较大主动权,所以驻军主要集中于各个封地间,但是周天子天下共主,军队也分为了中央军和地方军,这导致了中央军和部分地方军主要集中于镐京一代。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修建长城的同时,在长城边驻下了重兵,保卫了边境平安,同时也在南方驻下部分军队,防止统一后的征服地发生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汉朝,丝绸之路开通,但是西北军事实力较弱,同时为了巩固西域统治,中央将军队主要集中于河西走廊一带,并建立西域都护府,就地屯田,有效维护了西域统治,此后的数个朝代也维持了这种驻军方式。直到宋朝,西域的失去和燕云十六州的割裂,将宋朝的边境缩到开封以北,同时强干弱支的特点,也让宋朝军队主要集中于开封一带。明朝时期,燕云十六州收复,重新修长城,并且在靖役之难后,秉持天子守国门的态度,军队一直驻扎于燕云十六州一代,同时为了奴役少数名族,明朝也在东北设置了诸多军事机构,如努尔干都司指挥。清朝时期,驻军呈现出中央军与地方军共驻的局面,中央军主要集中于直隶一代,地方军主要集中于西北方,主要为了平定地方叛乱。纵观中国古代驻军情况,都是为了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同时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开展就地屯田,对于我们的现代驻军情况变化有着重大帮助,对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重大启示
四、启示
综合上文,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国防历史,深刻意识到其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落实具有重大帮助,在此,我得到如下启示。
1.把握时代变化,发展现代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古代军事思想的优秀之处,并发扬其优势,不可犯历史虚无主义,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国防水平。
2.优化军队结构,提高兵种水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规模军团作战已经,现代化军队要求的精准高效打击已成为常态,只有高技术水平的军队结构和高科技的兵种水平才能达到常态。
3.总结变化,调整军队驻扎地。国家利益会随时变化,不能将一个集团军长期驻扎于一个地方,应该分析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驻军所在地,发挥该集团最大优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国防历史对于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落实与发展具有重大启示,能够优化我国国防力量,提高军队对抗能力,为保障我国国土安全和经济安全等安全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葛业文.中国古代国防思想及实践举要[J].军事历史,2020(04):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