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农科背景下EGP+ESP+EIC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多元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以耕读教育为主体,基于地方农业院校特色,通过构建以EGP+ESP+EIC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分别从课程设置、平台建设、教学模式、思政育人以及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满足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高级农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EGP+ESP+EIC三位一体;大学英语教学;多元教学模式
2021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方案》把握育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拓展耕读教育内涵与外延,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应坚持新农科和新文科的交叉融合,以耕读教育为背景融合农业高校特色,全面建设以EGP+ESP+EIC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耕读教育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耕读教育,可以在讲解英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英语人文教育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实力和人文底蕴。因此,耕读教育是培养农业院校大学生强农兴农使命和知农爱农情怀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农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大学英语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公共基础课,是新文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农科建设的有力支撑。构建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EIC (English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英语)三位一体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强化地方农业院校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有效将大学英语课程与农业类专门用途英语结合,在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过程中能将中国农业文化传播出去,达到文化自信,从而顺应国家对现代化农业类人才的需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需要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构建科学化、多元化、系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素养的养成,最终实现语言与育人的有效融合,为国家农业现代化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支持。大学英语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需要注重不同的课程设置,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下面将分别从课程设置、平台建设、教学模式、思政育人以及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探讨EGP+ESP+EIC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建立。
一、课程设置
建设以EGP为基础,ESP为提高,EIC拓视野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
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是指大学英语的基础课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语言技能,学生通过通用英语的学习,能够进行英语阅读、写作和口语交流,帮助学生完成应试需求,属于最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手段。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是通用英语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根据学生的课程目标和所学专业需求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旨在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英语的使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与职业素养。专门用途英语包括通用学术类、医学类、农学类、人文类、经管类、商务类等多功能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注重能力提升的学习模式。
EIC (English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英语)是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鉴别能力,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平台建设
除教材外,要利用网络媒体和大学英语课程平台的资源,构建EGP+ESP+EIC的线上课程,充分利用U校园资料库补充各种教学资料。鼓励学生参加线上的各种赛事和活动,例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外研社杯英语各项赛事。
三、教学模式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英语教学,采用传统授课、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充分利用U校园教学平台,Iwrite爱写作等智慧平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在言语训练、问与答、对话讲解过程中,利用网络视频等进行相关演示,通过视觉效应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内涵;在课文讲授中以讲解、演练为突破口,将文章内容与农业领域知识相结合,增强时代的亲和度,便于学生掌握相关英语农业知识。
四、思政育人
将思政育人理念渗透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期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政治素质,EGP+ESP+EIC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运用得体的英语能力及语言修辞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化教学模式将大学英语教学从单一的工具性发展成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培养其家国情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思政育人的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强化学生耕读文化学习,增强学生爱国爱民之情怀,又可以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能力。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认真挖掘EGP+ESP+EIC多元课程体系的每一单元思政元素,整合教学内容,围绕主题思政话题开展教学,引入相关思政素材,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拓展性思考,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形成分析、评价、重建的思考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考能力。
五、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利用平台的课堂测验、课堂提问跟踪学生学习,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英语教学,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提高课程学习的挑战性和英语教学质量。“综合性”评价为客观考试,可以通过考试成绩来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
结语:
大学英语是大学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针对现代农业产教融合,采用EGP+ESP+EIC多元课程体系,将耕读教育有机融入大学英语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本文探讨的多元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及跨文化能力,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实现学用结合、有效产出,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兼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英语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2021
2)高小磊. 语言与育人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与实践--基于EGP+ESP+EIC三位一体的多元教学模式[J].沈阳大学学报,2022
3)许洲. 课程思政导向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海外英语,2022
4)严明. 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于珊珊 (1981-),女,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耕读教育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3GJYBF066 )
本文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NDJY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