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被动适应与主动探索:互联网语境下高校辅导员网络媒介形象建构的策略与反思

黄文静
  
腾跃媒体号
2023年138期
西南大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重庆市北碚区 400715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场景与教育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辅导员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塑造和维护其职业形象,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增强学生认同感的关键议题。文章聚焦于“自我建构”与“他人评价”两大建构纬度,并细致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被动适应”与“主动探索”作为核心策略的应用与效果。

网络媒介形象是“媒介形象”这一传播学术语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延伸使用。正面积极的媒介形象,有助于影响公众的认知与情感认同,起到传播文化和观点、积累社会资本等作用。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被称为“网络的原住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20-29岁青年网民掌握各项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比例显著高于整体网民水平[1]。在此背景下,作为与大学生群体接触最为频繁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在网络空间中建构正面且积极的媒介形象,对于增强互联网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至关重要。

一、互联网语境下辅导员网络媒介形象的建构纬度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深刻地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信息传播不再是专业人士和机构的特权,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发布者和传播者[2]。媒介传播模式的转向,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自主塑造网络媒介形象的可能性。

高校辅导员网络媒介形象的建构可以从“自我建构”与“他者评价”两个维度来概括,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形象。

自我建构即辅导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通过网络空间展现的职业形象和人格特质。个人以辅导员的职业身份在网络空间开展的学生工作、生活分享、观点发表、网络内容点赞分享等言行碎片都是其内在价值体系、认知模式、个性特点及个人喜好的外显。这些细碎却丰富的信息拼凑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辅导员网络媒介形象,从而在虚拟空间中建立了与学生及其他网络用户的深层次联系与互动基础。这一构成要素背后是辅导员使用互联网的媒介素养和能力高低。

他者评价在辅导员网络媒介形象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学生、家长、其他教师等群体对辅导员发布内容的认可程度,也是衡量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维度。当辅导员在网络上发布的内容,得到学生、家长及同行的点赞、积极评论和转发时,这些正面反馈不仅增强了辅导员个人的网络影响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可靠指导者和正面榜样的形象。这种正面形象有助于建立学生的信任感,为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铺设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辅导员网络媒介形象建构的两大策略

辅导员作为网络媒介形象建构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自我建构”这一核心环节。根据辅导员媒介素养和能力,其建构策略具体表现为被动适应与主动探索。

1.被动适应

在互联网浪潮的裹挟下,部分辅导员在网络形象的建构上处于被动适应状态,他们将传统的工作模式简单机械地转移到网络上,“在网络平台上办公”,如复制粘贴通知公告、使用网络媒介如QQ、微信、钉钉等简单回应学生提问等。此种建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持辅导员基本工作的运转,但在信息的个性化、互动性方面显得不足,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课堂环境或者面对面谈心谈话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没有抓住网络传播的本质进行照搬,会产生场域失效的问题。具体来说,课堂和面对面交流相对来说更加封闭,教育的主客体是固定在同一个空间内的,教师具有身份、经验上的优势;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虚拟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以教师身份进行说教与灌输的传统教育方式在互联网场域中会出现“失灵”的问题。

从根本上审视,被动适应策略驱动下辅导员的网络媒介中形象构建,大多是对传统线下工作角色和活动的简单复制和移植,此时互联网技术更多扮演了一种媒介传递的角色,而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独特潜力和优势。这意味着,尽管辅导员在网络空间中存在,但其活动本质和影响力可能并未超越实体环境的局限,未能充分体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创新性、互动性和广泛覆盖性,错失了互联网作为教育革新力量的深层价值。

2.主动探索

在主动探索的策略下,辅导员网络媒介形象建构不仅是一个技术或策略上的转变,更是一场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深刻革命。辅导员通过深入探索网络文化,不仅能够与学生在共同的语境中沟通,还能通过创新的网络内容和形式,如短视频、图文创作、直播互动等,有效地传达教育信息,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社群,进而提升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以抖音、小红书等热门社交平台为例,辅导员能够利用这些平台的广泛用户基础和互动特性,精准触达学生群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生活化、情境化,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内化。

然而,辅导员在互联网空间中的“主动暴露”,也容易被以情感诉求为主的“后真相”现象反噬[3]。例如,辅导员发布的正面内容可能被曲解、断章取义,甚至被恶意篡改,从而损害其专业形象和信誉。同时,主动探索策略往往伴随着更多的个人生活和观点的公开,这在“后真相”环境下可能使辅导员更容易遭受网络暴力、人身攻击或隐私泄露的风险。

此外,辅导员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危机管理机制,对可能出现的负面信息和误解快速响应,通过公开透明的沟通和积极的纠正措施,维护自身及学校的网络形象。加强自我监督和同行间的交流学习,不断提升网络形象建构的专业性和艺术性,确保网络教育活动的正面效果,最终在“后真相”时代中,辅导员不仅能够成功构建和维护自己的正面网络形象,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第 5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OL]. [2024-04-02]. https:/ / www. cnnic. net. cn/ NMediaFile/2024/ 0325/ MAIN1711355296414FIQ9XKZV63. pdf.

[2]钟大年,包圆圆.互联网传播要素与模式变革[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04):181-193.

[3]武昕.媒介化生存下高校辅导员网络形象自我塑造的困境与超越[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15(04):20-25+96.DOI:10.13585/j.cnki.gxfdyxk.2023.04.0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