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文化自信”的着力点及落实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章探讨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课程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师素质提升是关键着力点。通过引入经典文化内容、创新互动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结合历史文化传承教育、开展多元文化体验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教育形式与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这些策略,使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新课标;道德与法治;着力点;落实策略
引言: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师素质等策略,在新课标视域下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文化自信”培养的着力点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是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结合三年级《快乐学习》一课,教师可以深挖其中的文化自信元素,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快乐学习》一课中,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的故事,介绍他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理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传统。同时,可以引用《论语》中有关学习和教育的经典语句,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动力。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从而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故事分享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例如,课堂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还能通过交流互鉴,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角色扮演则可以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虚拟博物馆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生动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全球影响力。
(三)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自身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文化自信的引导者。为此,学校应加强教师在中华文化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精髓。这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文化讲座、研讨会,以及定期开展中华文化主题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来实现。教师应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文化自信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因此教师应熟练掌握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化教学工具。学校应提供丰富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如教学研讨、课程开发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等,帮助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结合历史文化传承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结合历史文化传承教育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重大事件,展示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和卓越成就,使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例如,通过讲述古代科学家如祖冲之、张衡等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骄傲感。同时,通过介绍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样的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提升文化自信[2]。
(二)通过多元文化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
多元文化体验活动是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例如,可以组织“国际文化节”活动,邀请学生展示和介绍各国的文化特点、传统习俗、美食等,鼓励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国外学校进行交流和互动,开展“笔友”项目或线上交流,让学生有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龄人交流,开阔视野,增强文化理解和包容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还可以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文化自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现代科技手段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参观”故宫、长城等历史文化遗址,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华文化的辉煌和壮丽。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化纪录片、历史影片、传统文化讲座等,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全面、更生动的文化知识,还可以在互动体验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和分享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文化自信。
结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文化自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未来,教师需要继续探索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培养更具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这将有助于构建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梅.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民族的科学文化自信[J].电脑迷·教师研修, 2021,000(006):P.35-38.
[2]黄柠.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 2023(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