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学生幸福感提升方法探讨
——以学生自主需求为切入点进行
【摘要】现今社会对学生的发展性指导更注重指导的正面功能,着眼点在一系列学生积极健康发展所需的技能与体验,其中,学生的幸福感提升便是当前一个学生心理发展指导的热门话题。本文在探讨幸福感提升与学生发展指导的关系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高一学生的特性与需求,以自主需求为切入点,提出学生幸福感提升培训课程的设想,以期达到体现学生发展性指导的正面功能的目的。
一、理论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待学生的教育理念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不能满足教育需求的观念不断受到各种挑战,学生发展指导便是其中之一。早期盛行的学生发展指导主要焦点落在职业指导上,到了20世纪20年代,教育者开始意识到职业社会化问题源于学生个体适应的学业及心理问题,由此,学生发展指导的重心逐渐从传统的职业、社会经济及政治教育指导转移到对个体学业、心理、生活问题的指导(Johnson,1972)。
在心理指导方面,主要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发展,逐步从“补救性”向“发展性”转向。发展性心理指导强调指导的正面功能,致力于帮助学生一般能力的增长以及在具体领域能力的积极发展,着眼点在一系列学生积极健康发展所需的技能与体验,其中,学生的幸福感提升便是当前一个学生心理发展指导的热门话题。提高幸福感是帮助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许多研究者把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正面指标,Cnaan(2010)等人认为:促进幸福感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
关于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呈正相关。”(Ilardi等,1993;Deei等,2001;Barrd等,2004)。Ryan和Frederick(1997)也提出:“如果人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就会沿着健康和最佳选择的道路发展,并且能够体验到一种切实存在的完整感和因理性或积极生活而带来的幸福感否则就会产生病态和忧伤。”所谓的基本心理需要,出自于美国心理学家Deci 和 Ryan所提出自我决定论(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由三个部分组成——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其中,“自主需求”即个体行动的内在动因、内在需要,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体对“为什么做此事”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定位。作为基本需要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满足学生在校的“自主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升其在校幸福感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本规划初步拟定高一学生为主要培训对象进行。原因在于作为高中的一个开始部分,高一是一个特殊的阶段,高一学生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经过中考的遴选,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是实力相当的,并且许多学生都是原来学校的佼佼者,在内心保持着自己在原有的成绩定位,容易给予自己过高的评价,然而在重新洗牌的高中,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优势不再那么明显,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而形成挫败感,不利于学生的适应和健康发展。到了高一下学期,学生需要面临分科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将来就读大学的专业以及出来社会后从事的职业,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均是人生中一项重要且关键的选择。另外,迈入高中的同时学生也迈向成年的关键阶段,需要明确的自我信念、发展目标和价值观等作为健康成长和成熟的支撑。这些都是学生进入高一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高一学生除了具有自身的特点外,还具备高中阶段学生所共有的特性:在心理发展上,具有成熟和幼稚、独立和依赖、自觉和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性。来自家长的期望、来自媒体的宣传、来自社会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容易造成高中生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从而使得“如何使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的高中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根据自主决定论的观点,当学生选择采取某项活动,而不是被要求完成某个任务时,也即是学生感受到选择的自主性时,从事该项活动将体验到更多的快乐。由此可见,从满足学生自主需要切入,结合高一学生的所面临的挑战和现实状况,设计适合这一阶段的自主性培训课程,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体验、体现学生发展性指导的正面功能的。
三、培训课程
1.总体目标
因为“需要是普遍的、本能的和基本的”,所以其强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个体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这种满足的程度又关系到个体幸福感的程度(Ryan,1997)。由此可见,提升个体幸福感,是从满足其基本需要而不是提高其基本需要入手。
根据基本理论和学情两点分析,笔者将本课程系列的总体目标确定为:从学生自主需要的角度出发,结合高一学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现实状况,通过课堂的各项活动设计,帮助学生体验到在高中学校学习生活中的自主性,满足其自主需要,从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体验,使得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上得到正面的指导。
2.重点
诱发学生意识到自身对“自主”需求的存在,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个案、故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自主性,利用问题思考、个人经历反思、与他人探讨或听取他人见解等办法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自我选择意志,使其感到在高中的学校学习生活行为更多地是出于自己的意愿。
3.难点及相关策略
引导学生体验到在高一学习生活的自主性,满足学生的自主需要,提升学生学校幸福感是本课程系列的难点。高中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思考以及同伴的意见,因此让高中生能够有深刻的体验并接纳新观念,不能简单说教,而是需要设置与其学习生活联系密切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诱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同伴探讨交流,将有效地使学生得到启发并发自内心地认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培训课程设想
以满足自主需要为主体,围绕着学生在高一面对的主要挑战共设置三课时,每课时40分钟。分别为:
(1)做最好的自己
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经过了中考的遴选,走到一起的都是实力相当的,他们在自己的内心里都保持着自己在初中时的心理定位。然而,到了新的环境,高中的学习又是一次重新的洗牌,成绩再停留在原有的评价上将不利于其个人发展。因此本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定位,调整好心态,学会在不同环境中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肯定自我,增强其在高中学习生活的可控感,更为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体验。
(2)BE WHAT YOU WANNA BE
高一是高中生涯的开端,也是学生迈向成年的关键阶段,因而需要较为具体的发展目标和生涯规划,以利于其形成明确的自我信念、价值观。然而现实是许多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走,缺乏对自己高中生活进行思考,为此也容易形成了对他人设计自己人生的依赖性。因而设置本课,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高中学习生活是可以也是需要自己做主,激发他们为自己设立高中学习生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欲望,并树立完成这些目标的信心,以此增强学生自主管理高中学习生涯的理念及体验。
(3)我选择,我承担
到了高一下学期,学生需要面临分科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将来大学就读的专业以及出道后从事的职业,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人生中一项重要且关键的选择。然而,面对着这个重要的选择,乃至将来发展的方向,许多学生处于懵懵懂懂或犹豫不决的状态,加之家长也极有可能从旁给与过多的参考意见,使得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发展道路上下决定时带有太多“他人促使”的感觉。为此本课希望通过相关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选择,在参考他人的意见同时,懂得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抛弃怨天尤人的心理,体验到选择感和行动意愿,满足其自主需要。
参考文献:
[1]崔宝山,王泽潭,周秀琴.奠基幸福阳光人生——山东省济南中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当代教育科学,2012(20).
[2]方晓义,袁晓娇,邓林园,胡伟.构建适合我国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黄向阳.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刍议.教育发展研究,2010:15-16.
[4]刘建鸿.中学生责任心形成的机制研究——从自主调节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论文,2009.
[5]Richard S. Lazarus, Does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 Have Legs,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3, 14(2): 93-109.
[6]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