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跳板”:借单篇进入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名著导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部编语文新教材应运而生,此动彼应地将名著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计划。从教材篇目上看,数量在减少;从阅读要求上看,任务在增加。部编教材不仅没有削弱阅读的地位,还强化了将课内所学阅读方法迁移至课外阅读的指向,把“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课标要求落到实处。
多读书,读整本的书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但是,部编教材的投入使用时间较短,部分一线教师仍无法转变以“阅读为考试”为目标导向的教学策略,难以实现“提高阅读品味”的突破。如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笔者以为,首先要处理好单篇与整本书之间的联系。受王君老师“跳板型文本”的启发,笔者以课标指定书目《骆驼祥子》为例,试图选取并建设单篇作为激趣点和辐射点,借助单篇教学作为“跳板”过渡到整本书阅读,为学生顺利跨向整本书阅读架起桥梁。
1.《骆驼祥子》阅读实践的现状分析
许艳老师认为,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出现了三种思维问题,即:思维“套路化”、思维“碎片化”和思维“概念化”。在《骆驼祥子》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对此现状加以分析。
(一)思维“套路化”
传统的名著阅读教学,问题设置多偏向于实现低级认知目标,即答案套路化:分析祥子堕落沉沦的原因,直接就来“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迫害”。学生只知共通母题,不会相关主题,一旦被反问“同处黑暗的老王为什么没有堕落”、 “同为进城务工的孙少平为什么没有沉沦”、“同一年代的保尔为什么能不忘初心”,便一问三不知,经不起推敲。
课标在“阅读教学”一节中提到: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只需识记的名著阅读教学,死记硬背代替了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近年来语文考试的改革,名著阅读灵活度明显加大。近年来,广州市中考更是直接用名著选段作为现代文阅读选文。在套路化的教学模式下应试必然抓襟见肘。
(二)思维碎片化
“碎片化”,指的是文本的众多信息点之间没能形成一定的逻辑关联。看到祥子努力拉车,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上进青年的形象;在“祥子贪图高车费往清华拉客被抢车子”这一情节中,学生会读出一个丢西瓜捡芝麻的目光短浅者;当祥子被虎妞胁迫与之结婚,祥子又明显成了一个软弱者……学生将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结论拼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祥子”这一人物形象。殊不知,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故事情节的复杂缘起必然存在紧密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如果将前后的信息点关联起来,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两遇曹先生”、“两个女人”的历程。“三起”可见祥子的人生追求,“三落”可见当时社会的治安状况;从“两个女人”的相继毁灭可见祥子灵魂的变化轨迹;而婚前“初遇曹先生”与小福子去世后“再遇曹先生”形成了叙事结构上的回环,与祥子生命状态的变化交织一起。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经历对信息点进行分析、综合的推理思维过程。
(三)思维概念化
“概念化”,即为读而读,只求情节不见细节,只要结果不要过程。阅读理解有三个层次:一是字面理解,二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三是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对材料有深刻、独到的理解。纵观目前《骆驼祥子》的阅读教学现状,大部分学生是根据教师的指令在课文中找寻表面的信息,阅读理解仅停留在第一、二层次。
整本书阅读,旨在让学生浸润在经典名著中,潜移默化接受名著的熏陶感染,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阅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哪些情节让自己印象最为深刻?这些内容与自己的现实人生有什么联系?对自己有何启发?在思考过程中,建立起“我”与《骆驼祥子》之间的联系,避免“读了这么多书,书还是书,我还是我”的现象。
2.《骆驼祥子》单篇“跳板”的导读设计
1940年,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中提出:“就分量说,单篇与整部的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整部的书”与“单篇”的两个概念。单篇的教学, “除了要完成单篇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起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方法的重要任务。”
“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着的地方往往恰好又是课文中最要紧的地方。”笔者认为,学生能初步看懂却又体会不深的地方,是情节的陡转处,故尝试选取情节陡转处作为“跳板”,精读单篇,导向整本。
(一)人物的突然出现
1北洋军阀的乱兵
联读第二至五章,思考:被抢车后,祥子咬咬牙,继续投入到新一轮的攒钱买车中。有人说,祥子越挫越勇的精神值得学习,你认同这种看法吗?如果是你,发生类似事件,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2同为车夫的老马
老马在文本中仅出现两次,但他的意外闯入,却给祥子的人生走向带来很大影响。精读第十章,圈点勾画祥子思想发生变化的地方,思考:老马的出现,祥子对努力拉车产生什么新的想法?生存在一个勤劳无法致富的时代,除了灰心丧气,还可以有哪些更好的人生选择?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3.反动政府的侦探
积攒下买第二辆车的钱,却被勒索成“保命钱”,联读第八、十一、十二章,思考:祥子被孙侦探敲诈勒索得逞的原因有哪些?你觉得如何做可以规避这样的悲剧?
(二)人物的突然消失
1曹先生的逃难离去
曹先生的突然离开迫使祥子回到虎妞身边。联读第十二至十五章,梳理情节,思考:你认为祥子厌恶虎妞却不得不与之结婚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是你,你会采取哪些措施而不致陷于此种境地?
2.妻虎妞的难产死亡
祥子变卖车子为虎妞办理丧事后,祥子看清了买车终为泡影的结局,精神状态陡转,开始“淡而不厌”地“混”日子。联读第十九、二十章,思考:能把包括祥子在内的众车夫玩转于掌心的强人虎妞,为什么最终也免不了以悲剧告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3.小福子的上吊自杀
小福子是托住祥子不致往下堕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的自杀,致使祥子完全成为社会厌弃的“末路鬼”。联读第十九至二十三章,圈点勾画祥子得知小福子自杀前后精神状态的急骤变化,批注人物的心路历程。思考:祥子喜欢小福子,为什么当初却离她而去?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祥子会选择虎妞还是小福子做妻子?说说你的理由。
正是这些重要陡转处,祥子一步步从要强沦落为自甘堕落。很多学生只能把这些陡转处看成各个孤立的章节,却见不到情节与情节之间连结在一起的经脉;分析不了前因后果,也就谈不上对作品的理解。这些阅读关键处的瓶颈,需要教师在导读中帮学生打通。
3.《骆驼祥子》跨越整体的成果展现
1942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提出“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说法,初步奠定了整本书阅读的地位。 “整本书阅读真正的旨归,不在于学生读完了多少本(套)书,而在于通过整本书阅读的训练,使学生成为语言感受力与运用能力强,视野开阔,阅读习惯良好,思维品质高,且具有一定审美与探究能力的阅读者。”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要落脚在阅读成果的形成与分享上。在实现单篇导读、打通阅读关键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专题或者另设专题,带着问题整本阅读《骆驼祥子》,形成成果并进行分享。
专题一:改写《骆驼祥子》
祥子在第一次被抢车之后,紧接着又投入到下一轮的筹钱买车中去。你觉得他如何调整人生目标,可以改变他最终的命运?请发挥合理的想象,以《祥子被抢车之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专题二:给样子写一封信
面对已然拥有属于自己车的老马,生活却依然穷困潦倒,祥子心灰意冷,开始动摇了要强的心念。原先的希望被打破之后,除了破罐破摔,还有哪些选择?如果你是祥子的朋友,你可以如何引导他,使他继续朝奋发进取的路上走?请你为祥子写一封信。
专题三:为样子出谋划策
辛苦积攒下的钱被莫名抢走,祥子有苦难诉。请你写一篇文章,为祥子出谋划策,如何才能规避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专题四:撰写小论文《样子会娶谁?》
祥子痛恨、害怕虎妞,喜欢的是小福子,可他最终娶的却是虎妞,抛弃了小福子。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觉得祥子会选择谁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说说理由,并撰写成一篇小论文。
专题五:探究悲剧的共性
《骆驼祥子》里还有很多像祥子一样的悲剧人物,请举出一例,并从书中找出相关故事情节,分析原因,写成一篇小论文。
人工智能化时代,众多行业面临挑战。提升语文教师的不可替代性,整本书阅读的名著导读教学势在必行。教师自身对经典名著要读深读透,找到正确打开“这一本”的方式,才能在一定的高度上带领学生走进名著,继而走近名著,拉近学生与名著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进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