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历史游戏教学的技巧性和挑战性探究

——以《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为例

金雪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64期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游戏教学方法就是近年来教师教研活动中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本文以初中历史课本中的《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为例,阐述如何在历史游戏教学中体现技巧性和挑战性及其具体的教学步骤。

【关键词】历史课;游戏教学法;技巧性;挑战性;意趣课堂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教育和教学研究者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了课堂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所起得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提出了不少顺应新课程改革且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技能。如这几年悄然兴起的游戏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它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游戏教学法源于著名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于1975年提出的心流理论,也称为沉浸理论。在该理论中,沉浸指的是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会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而忽略身边其他事物,并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而沉浸理论就是一种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的理论。在沉浸理论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或概念,即“技巧”和“挑战”。基于沉浸理论的游戏教学法其核心就是要激发学习者“挑战”的欲望,用各种不同的“技巧”来完成要做的事情。当然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是该教学法的目标之一。

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历史课程的教学之中,笔者认为,这是可行且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一则游戏的编制和设置非常具有技巧性和挑战性,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会很容易沉浸在游戏之中;二则学生一般也都很乐于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新的尝试。可以说,游戏历史教学方式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近年来一直都在思考和探讨如何能更有效地将游戏教学法应用到历史课的教学中来,而且也获得了不少心得体会。以下笔者将以人教版初一《历史》课本第一册第五课的《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为教学案例,从游戏教学的“技巧性”和“挑战性”来探讨游戏教学法在历史课的应用问题。

一、游戏创设总体描述

《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的设计,可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采用博物馆之行的形式来创设游戏历史大虚拟场境,以凝练“文明的密码”为主题。该课的场景的设计可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青铜器馆展厅”。在这个展厅,教师可精选一些各种青铜器的图片、视频等图像史料,结合“青铜神探”等趣味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如青铜的用途、青铜的铸造方法、青铜的制作工艺、青铜的史料价值等方面来理解和揭秘青铜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第二部分是“中国文字发展史陈列馆展厅”。教师在这个展厅可设计一些趣味史实的抢答环节,从中引导学生根据甲骨文的相关视频和史料,设计认读甲骨文卡片游戏,把甲骨文放入历史长河中来审视和认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了解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认识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史证的学科素养。

第三部分是“文明的密码揭秘厅”。这个展厅的目的是通过解释“文明的密码”的活动,让学生对史事的记忆提升到历史认识的高度,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的是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并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以史料证据为支撑,构建自己的历史解释,从而能在历史解释的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二、历史游戏教学中技巧性和挑战性的融入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的内容时能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学习材料里,教师在游戏教学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沉浸学习理论的“技巧性”和“挑战性”这两个因素。笔者认为“技巧性”和“挑战性”的集中体现是意趣课堂的创建。

1.以游戏的技巧性教学促意趣课堂的形成

《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的课程导入可采用游戏竞猜的方式让学生进入趣味史境。走进博物馆,首先进入青铜器馆展厅。教师通过展示海报和相关图片,告诉学生省博物馆近期在进行古蜀宝藏的展览,然后教师再展示出金银铜方鉴与铜方罍,请学生猜测这组青铜器的功用和这组青铜器的作用。经老师介绍,学生便会得知这组青铜器用于食物降温保鲜,可谓“古人的冰箱”。在猜测青铜器的功用的过程中,教师技巧性选取一些趣味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古老的青铜器能营造历史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历史学习的状态。

2.借游戏的挑战性教学显意趣课堂的功效

就《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而言,笔者认为,“挑战性”可体现在一下三个教学环节中,即游戏导趣思揭秘青铜器,游戏探趣疑走近甲骨文,和游戏生趣悟揭秘文明的密码。

环节一:游戏导趣思揭秘青铜器

教师可首先简略地介绍一下青铜器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与“鼎”有关的成语,然后再展示“周代列鼎列簋制度一览表”让学生感受这显示了社会有严格的等级界限。由此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进入对青铜器的学习状态。具体来说,本教学环节可以围绕青铜器的用途和功能、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和青铜器的史料价值三个方面来展开。下面分别简述如下。

(1)青铜器的用途功能

教师活动:展示教师制作的青铜器组图,然后将学生分组来开展“最佳青铜探” 挑战性游戏,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和功能等。

学生活动:在图片和游戏中进入学习情境,说出青铜器的主要用途,获知青铜器 品种丰富,造型优美。

教师活动:展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认识青铜器最主要的功能,展示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图片,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制作工艺。

学生活动:看课文及图片,知道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那么这么贵重的青铜器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

青铜器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学生对青铜器知之甚少,用丰富图片,能营造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近商周的时空,通过挑战性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直观了解青铜器的用途和功能。

(2)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青铜器的制造》,让学生了解泥范铸造法。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青铜器的制造》并结合教师讲解,了解泥范转造法、分法等青铜铸造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司母戊鼎铸造的相关材料。

材料1:结构复杂的司母戊大方鼎,除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之外,鼎身部分都是一次浇铸而成的。

——《国宝档案·司母戊鼎》

材料2:对用于熔铜浇铸铜液的器具,最早认为是在殷墟出土的一种像“将军盔”的陶坩埚中炼成。经测试,每个坩埚熔铜约3公升或约12.5公斤。

——李维明《司母戊鼎制作场景蠢测》

材料3:对于铸造大鼎这样的重型铜器,完成设计后,需要来自不同古族,拥有不同技能的工人(如卜辞所记百工、多工)在管理者(知卜辞所记司工、手工)督导下按程序完成生产。

——李维明《司母戊鼎制作场景蠢测》

学生活动:观看史料阅读相关文字,并结合教师讲解,学生分析和讨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生产规模、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较为复杂,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很难只根据简单的文字介绍掌握该知识点。本视频讲解清晰,直观明了,有利于学生用最短时间迅速理解泥范铸造法。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多样,补充分铸法等铸造方法,有利于学生认识商周时期青铜制作工艺的高超,并为学生了解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3)史料价值(3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利簋和毛公鼎的铭文,引导学生分析铭文的内容和作用。

学生活动:分析铭文的内容和作用,认识青铜器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青铜器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知道青铜器是了解商周历史的重要史料类型,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史证的素养。

环节二:游戏探趣疑走近甲骨文

如上所述,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了解甲骨文对我们认知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本环节的教学活动包括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和甲骨文对文字发展的影响三个部分。

(1)甲骨文的发现

教师活动:请讲解员讲述甲骨文发现的故事。

学生活动:复述甲骨文发现的故事,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者和时间,明确甲骨文的

概念,并开展知识竞猜。

本教学步骤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明确甲骨文的概念。

(2)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选取的技巧性趣味视频《汉字的演变动画》并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字形,请学生总结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及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答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甲骨文识字比赛。

通过视频形象生动的介绍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通过卡片游戏技巧运用,加上挑战认字积分竞争环节,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甲骨文造字方法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理解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为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3)甲骨文对文字发展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作用。

材料1:甲骨文谷类有禾、麦、黍、稷、稻、粟、米、糠等名称,土地有田、畴、井、疆、明、圃、等区别。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2:在商朝废墟中发现的复杂的表意文字,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后来的历史极为重要。它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也可用来说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他们把有关疾病、梦、田猎、天时、年成等方面的疑问刻在龟甲兽骨上……这些甲骨都被小心地埋藏起来,因而其中许多能幸存下来,不仅解释了商朝的文字,并使我们能了解到商朝人日常生活的许多情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生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作用。把甲骨文放入历史长河中审视,滋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史证的素养。

环节三:游戏生趣悟揭秘文明的密码

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文明的密码”,认识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三代精神文明的表征是汉字的形成与应用,物质文明集中表现则是青铜器及青铜工艺。

听取学生的观点,要求学生能史论结合回答问题。此题对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倘若学生不能及时回答,则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文明”和“密码”,分析“文明”可得知青铜器和甲骨文承载历史,传承文化;分析“密码”可得知青铜器和甲骨文不易解读,历史悠久。若学生有其它合理的解释也应予以肯定。

本活动环节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课核心目标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史事的记忆提升到历史认误的高度,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并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以史料证据为支撑,构建自己的历史解释。鉴于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个人难以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解释,因而设计成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听取同学多样的解释后形成更为全面的历史解释,并在历史解释的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所涵盖的内容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为久远,他们对课文大部分知识都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另一方面,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有一种好奇心理,学生乐于探讨新事物。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游戏教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有可能达到事陪功半的教学效果。在历史课堂游戏教学中,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是在探索新的事物,在获取新的知识。

当然,历史课堂游戏教学也要求老师有较多的资料资源让历史课堂的游戏活动能设计得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并且沉浸到游戏教学中去。 历史游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体验到游戏的愉悦和学习的快感,从而能轻松愉快地获取历史知识。此外,游戏的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游戏教学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乐趣的潜意识,还能让学生从游戏中获取知识。除此之外,游戏教学法还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历史知识的学习效果, 同时对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本文系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初中历史游戏式课堂的建构及应用研究》(zc201902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牛玉霞,任伟.游戏化教学初探[J].软件导刊,2016(10).

[2]蒋宇,庄绍勇,董安美.游戏化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蒋宇.玩出智慧:游戏化学习的魅力[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4]陈韬.游戏化探究式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