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美育时代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取向和实践路径探究

——以佛山市顺德区昌教小学为例

何青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76期

【摘要】在新美育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不再以技能为主,而是以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为主,而学校德育作为引领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融合多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拓展学校德育授课形式,增强课堂趣味性,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对美的感知、感悟和审美能力提升及相应习惯的养成,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小学;新美育时代;德育;实践探究

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0月份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如何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学校开展美育的途径主要为学校课堂,在新时代下,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开展德育,充分重视美育人工作、创新美育育人机制、提高自身能力,提高美育价值进行实践探究。以佛山市顺德区昌教小学为例,作为农村小学,对于美育的意识不高,还停留在只注重绘画技法的培养而忽略育人的功能,为此,笔者在美育课堂中融入品德教育,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目标,形成各学段相衔接、课内外相结合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一、美术课堂与德育的互融实践的探究

(一)美术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每个环节的德育落实,注重对不同学段学生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升华。

案例一:笔者作为一年级的副班主任,时刻关注低龄段学生的习惯养成和班级责任感的培养。如,每期教室更新板报,笔者都按照学校的要求用心的设计,在学雷锋月、植树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根据主题利用美术课结合教材设计适合本班的制作课程,板报上粘贴出来的作品都必须由本班的学生完成,形式可以是绘画和手工,让每个学生都人人参与,体现班级特色。笔者设计的课程为一课时,完成后粘贴在后面的黑板上,既能提高工作质量,也能为学生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案例二:新开学时,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三年级的学生们在美术课上的《老师您好》一课,有的学生在挠脑袋,回忆教师的平常和教师在教坛前的一言一行,想起教师为他们上课的情景。画笔在画纸上边描绘边回忆,这节课表达对教师思念和感恩之情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是画教师的样子,有的画教师上课的情景,有的做卡片,他们在同一个主题上,通过不同形式的表达,自由地发挥,加上笔者适当的指引,学生第一次作业完成得用心又自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虽然只有简单讲授的技法,但笔者侧重每个环节的德育落实,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地创作,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作品。

案例三:为了营造适当的氛围,激起学生们对祖国的热爱,在《我和我的祖国》一课中,笔者播放提前准备的升旗仪式短片,利用“学习强国”网站里面有丰富的资源,分享伟大祖国发展历程和在党的领导下家乡建设发展的片段,然后,学生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来描绘出心中的祖国,有的画着自己高高举起右手,心中默默的景仰;有的把五星红旗画出了神采飞扬的火焰般,指引着我们前进……通过这样的主题绘画,使学生们在了解和体验中得到对爱国主义概念的升华,是一节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美术课堂。

案例四:小学四年级上册《城市美容师》一课中,笔者通过对环卫工人的着装、动作、神态等,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态及着装特点进行描绘。大部分学生对“城市美容师”这个职业不了解,只认为他们每天都跟很脏的东西在一起,谈话中表露出嫌弃。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展示环卫工人用自己辛勤的劳动让城市干净和整洁,工作非常艰辛,学生们非常敬佩他们,纷纷表示从自己做起,以后不会随便乱扔垃圾,减少他们的负担。在小组讨论时,学生们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环卫工人们不但肩负着城市保洁工作,他们会把垃圾分类出可再生资源,还为垃圾分类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我们的教材里,会有很多美术课题跟德育课题息息相关,我们要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的环节,在不同的年龄段渗透德育,我们也能从这些案例中吸取经验,以德育的题材来设计有内涵的美术课程。

(二)与创作活动相融合,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引发德育思考

以中小学学段为例,每学年都会有学会和教育部门举办多个以德育主题的书画比赛,每个学校都会积极参与,组织学生创作。学校培训学生绘画首先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来收集与主题相关的素材,他们收集的素材一般为绘画作品或者宣传海报作为参考。此时,教师就要提示尽量以积极向上的正确思想去表现,他们再思考角度、表现形式创作。如,今年初疫情期间,开展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以画抗疫,加强对防控防疫的体现与支持,学校也在线上教学平台中举办线上展览。

(三)以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给学生带来多层次的想像空间

美术课堂中以“中华传统文化鉴赏”为主题,通过开展美术鉴赏课进行“欣赏·评述”帮助学生认识和继承中华经典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历史文明和精神文化,让他们通过发掘创作素材,通过观赏美术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如剪纸、雕刻、泥塑、版画、脸谱等艺术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课堂中美术与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应用于课程设计,或精心策划贯穿全年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等文化传承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做到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相融合。

如,学习湘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唱大戏》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经典戏曲人物的人物形象欣赏,向学生介绍他们的故事,从典型的人物故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通过绘制脸谱让他们感受体验,逐渐理解戏曲表演的特点和魅力,在教学评价中让学生说说对我国戏曲了解多少?自己家乡有哪些剧种?有什么特点?谈谈自己的想法,谈个人对戏曲人物的体会和感觉。引导学生在课后能够多看多想,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又如,在《家乡古建筑》一课,笔者分为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制作以推荐家乡一景为内容的海报,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对家乡古建筑考察并做简单的记录,而常规课堂不能满足全部同学现场考察,所以,笔者在上课前预先收集整理资料并打印出来,学生通过用语言和图像形式记录,整理“旅游点”生活中的感想。同时也能感悟古代建筑师和工匠的智慧,建造宏伟精美的古建筑。活动二,在对古建筑有了较多的了解前提之下,用线描的方法进行描绘古建筑整体的样式。活动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选择临摹或者创作想象画的形式续编故事,创作以该建筑为背景的历史人物故事、神话故事等,从“画图写文”融于一体,学生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四)美的评价在德育中播下的种子

学生在艺术体验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联系者,而评价是教师在美术课堂中是一节课中重要的一项干预工作。除了基本的技巧要求,如,颜色的填涂要饱满整齐、线条的勾勒流畅外,美术作品的呈现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的作品也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效果。所以,要求教师提升学科融通能力,评价时与美术教材进行整合,以学生在整合作业中有所收获为主,学生以自评的方式说说自己的收获;再以学生之间的互评,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沟通交往能力。在评价中教师可以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回顾课堂的感受,不仅从画面中的修改,更多是要从学生心理素质中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让学生在关注生活,关注学习中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

(五)让学生在平等关爱中健康成长

美术学科有着独特而包容的魅力,它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不仅能滋润心灵,还能让人身心合一。美术教师用美术开展学科育人的研究,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去备课,让学生用一支画笔塑造自信和阳光。如,能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学生爱上美术,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学生能主动探究、自主表达,实现人格培养,心灵滋养,这该是一线美术教师努力的追求。

如,这个学期时,笔者担任二(2)的美术教师。这个班在短短的一年半里因难于管理,换了四个班主任。该班有几个学生是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其中一个是小锋,他敏感脆弱、内向孤僻,爱哭闹往门外跑。还有是小俊,因为家庭的缘故,脾气暴躁、爱打同学,一不如意就跑出教室爬上围栏,做危险举动。班上还有另外两名特殊学生,要上好他们的美术课,必须先想妙招管理好课堂,为他们树立学习目标,让他们在宽容和特别的美术课中感受到学习的趣味。于是,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排队从自己的课室来到笔者的美术课室上课。为了让学生们改变拖拉的坏习惯,笔者把美术楼的四个美术教室联想成火车,创设了一个情景:下课了,要求学生们提前收拾好“行李”(美术工具包),来到这个“候车室”,教师是“列车乘务员”,安排大家进入“车厢”就座。那时,笔者注意到这几个“特别的乘客”很好奇地看着笔者,而且很期待的眼神。随后,笔者给他们安排在一个不容易走动跑出外面的座位,也给选同桌的权利,但是要遵守“乘车规则”的义务,他们觉得很有趣便答应了。准备下课的时候,笔者学着乘务员的口音:“各位乘客们,请提前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我们即将下车。”过了一个星期,他们都准时在“候车室”等候,笔者发现这次全班学生都把“行李”带过来,而且很自觉地排队等候,按“乘车规则”坐好上课。每周的美术课,根据课本教材的内容,以有趣的方式,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激励他们创作,让他们享受40分钟的快乐学习。他们通过画笔表达自己的想法,笔者很关注他们的画画内容,通过美术心理学分析他们的内心情感,及时关注他们的动态,以谈话、鼓励、奖励等方式让他们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是教学中智慧的做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经验做法。

二、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设计以德育系列为主题美术教学案例,形成特色教育课程资源

为进一步落实《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新要求,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使命越来越重大,对学校美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美育课程包涵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学校把美育课程作为落实义务教育美育目标的根本路径重要手段。把“统筹整合各方资源”设计以德育系列、优秀民间美术系列为主题的美术教学案例,建构多元、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文化观,塑造美好心灵,传递隶属地域与民族的精神魂魄。

(一)选取地方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

以我校“城乡文化美育课程”为例,首先,在地方自然环境方面,杏坛作为顺德独具特色的千年水乡,一直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秀丽景色而名闻遐迩,同时,其古风犹存,具有水乡风韵的民间艺术更秀出岭南。杏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个有着人文和自然的双重文化遗产的古镇,值得我们去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对家乡民族产生自豪感。其次,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杏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而引人注目,有黄仕俊、梁耀枢两位状元,有麦孟华、苏仁山大画家,有尤列革命伟人……这些特有的人文精神。依据水乡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更成为“桑基鱼塘”的典范和“南国丝都”的福隅。这些都是千古年来的独特文化。根据水乡文化特色,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美育课程设置了“家乡古祠堂(系列)”“农家乐”“逢简水乡”“龙文化”“我们的节日”等特色内容。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

我校根据学校的条件,因地制宜,不断挖掘学科资源,结合统筹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打造美育文化特色、五育并举的美育课程体系。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校内外环境与课程活动中的美育因素,开发综合美育课程。

三、开展扩展性美育实践活动,将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体现“五育并进”

(一)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主题班会的主题精神

充分挖掘学校的美育因素,融合一切有利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学校每周定班会主题,班级活动由教师主持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为了增加师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举行“巧手迎中秋”系列庆祝活动,各班可结合活动主题,或根据自己的班级特色对教室进行美化布置,如,植物点缀、特色队角、书香园地,一年级的学生于家长手工制作花灯,让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向往美、鉴别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审美的情趣、创造的能力。

(二)以社区实践提高创新能力,突出学校美育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在社会和学校的支持下,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一些传统文化送课下乡或者在社区“爱心慈善行活动”展示,中国元素文化摊位展示、创意市集进行义卖等活动。

(三)组织户外参观写生活动,探索发现,关注生活,发挥美育功能。

学校每年度组织至少一次带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乡村采风活动,把区域文化、地方资源融合学校美育活动进行深入调研与观察,如,一起走进右滩黄氏大宗祠,宣扬乡村状元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古朴的家乡建筑群、淳朴的乡村小景等,通过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和传播,激活这些文化基因,发展文化特色,让学生不忘根系、修德端行,学会感恩、学会思孝。

四、结语

校园德育要发挥引领作用,提升学校美育育人条件,以创建文明校园为载体,开展美德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校园礼仪文化,开展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活动,将道德品质,爱国主义、团结协助等教育主题和学科教学融合。强化教师队伍和专业力量管理,教师是传播知识、塑造灵魂和品格和培养人才的实践者。教师在行为和语言心灵上要表现出对美的追求,给学生带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同时,也要时刻深入研究,加强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结合,让美术课程更富内涵,以达到美德浸润,美育与德育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李红艳.立德树人背景下美育教育模式的教学思辨[J].黑龙江教育学院,2019(10).

[3]阚乃虎.德育过程中美育渗透的原则、内容与方式探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29(4):81-84

[4]于伟.“以美育人”视角下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9.

[5]颜婷婷,毕小君.新时代学校美育的特色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J].教师教育学报,2021(8).

责任编辑  李  源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