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的策略探索

董慧珊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05期

【摘要】基于生活背景的科学教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近年来,生活化情境教学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小学科学学科理论、小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四条创设生活情境提高科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再现生活现象,使实验教学更具趣味性;体验生活情境,使抽象问题更具具体性;颠覆生活经验,使科学知识更具探究性;创设问题情境,使科学探究更具实践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情境;课堂导入;有效策略

小学科学是以实际生活作为背景的课程,教师在授课时要树立起“生活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搜集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利用生活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导入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利用生活情境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来展开教学。

一、生活情境教学在科学课堂导入中的意义

著名心理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习是基于真实生活世界中的体验。”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熟悉、生动、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在课堂导入中融入丰富的生活情境元素,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开始学习。

课堂导入虽然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小部分,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进行新课导入,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带领学生进入一个科学知识与真实生活融合的学习世界,让学生在真实和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索,从而在探索过程中巧妙地将学生主体化。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科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的策略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需要教师灵活选择情境创设的切入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在科学课堂导入中创设生活情境提出以下几种策略。

(一)再现生活现象,使实验教学更具趣味性

科学知识和现象来源于生活,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能让学生在后续的科学探究中更容易产生兴奋、激动的学习情绪。在课堂导入中再现生活现象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当中。

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教学可以充分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一课时,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小学生校运会100米跑项目的视频,让学生隔着屏幕感受紧张激动而熟悉的比赛气氛,接着视频显示问题:“谁跑得快?为什么?”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更愿意主动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交流讨论中发现:“在相同的距离(100米)内,用时最少的人速度最快。”为后续引导学生进行“相同距离比时间”的科学探究活动作好铺垫。

再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时邀请学生表演一段生活情景:学生A到商店购买瓶装饮料,拿着几瓶饮料左右比对,说道:“现在的商家怎么越来越小气了,没有一瓶饮料是装满了的。”这时,学生B(饰演商店老板)走出来,摸了摸下巴说:“小同学,你有所不知啊,瓶装饮料是不能装太满的。”通过生活情景再现,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瓶装饮料真的不能装满吗?为什么呢?”有趣的问题、熟悉的情境驱动学生一探究竟,于是学生更乐于主动参与到后续的课堂探究活动“探究冷水变成热水后的体积变化”当中。

在这个新课导入环节中,学生感受到了揭示科学奥秘的乐趣,同时也理解到了“生活处处是科学”的道理。在新课导入中引入趣味生活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后续探究学习的热情。

(二)体验生活情境,使抽象问题更具具体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生活现象,化抽象知识为生活具体,教学难题也就更容易迎刃而解。

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上册《轮轴的秘密》一课时,学生通常理解轮轴的省力和费力情况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在导入环节中设置“轮轴游戏体验活动”,能够有效为后续新课教学打好知识基础。情境如下:找一位力气较小的女学生体验扭螺丝,手握螺丝刀的轮,找一位力气大的男学生扮演被扭的螺丝,手握螺丝刀的轴,两位学生同时往反方向扭动发力,发现女学生竟成功地扭赢了男学生。在学生兴趣满满的氛围中,教师可邀请其他学生两两一组分别体验扭螺丝的情境,结果学生们都能成功扭动螺丝。在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发现手握螺丝刀的轮更加省力,初步揭开了轮轴神秘的面纱,这是什么原理呢?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将带领学生继续探究。有了对轮轴的认识基础,学生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时显得不再那么吃力,轮轴这一知识点也不再那么抽象了。

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上册《光与热》一课时,学生对光与热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但是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的经验,学生就很容易能够建构起它们之间的联系。课前,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部分学生穿白色衣服,另一部分学生穿黑色的衣服,让学生上课前5分钟到操场晒太阳接受光照,待学生上课回到教室,引导学生用手互相感受一下不同颜色衣服上温度的差异。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在新课探究时更容易建立起光与热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新课探究内容充满兴趣,为后续探究奠定了基础。

真实的生活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具体的生活事物,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前建立起初步的学习认识、生动的科学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颠覆生活经验,使科学知识更具探究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冲突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源动力。学生由于前概念,已经对部分新课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在学习中,产生了与前概念知识不同的认知冲突时,更容易感到惊讶、好奇、疑问,从而对新知识产生深刻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魔术表演、演示实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不一样的生活现象,使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与生活经验发生颠覆,引发学生思考和解答疑惑。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教师用一次性塑料杯扣住在水面燃烧的蜡烛,并将蜡烛按进水底,通过魔术表演向学生展示“能在水底燃烧的蜡烛”。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蜡烛只能在空气中燃烧,在水底会熄灭,眼前的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发生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教师不着急揭秘魔术原理,而是带领学生共同探究新课知识,最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蜡烛即使沉到水底也能继续燃烧,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颠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科学知识更具探究性,从而吸引学生在整节课中主动探究,自主揭秘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有趣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用筷子提米的想法,学生纷纷表示这违背生活常理,不可能做到。接着,教师往一杯米中注入少量水,约2分钟后将米压实,并将一根筷子插入米中,成功用一根筷子将半杯米提了起来。在学生的惊讶声中,教师向学生提出摩擦力这一概念,并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入有关摩擦力的探究学习中来。

有趣的生活现象常常能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甚至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冲突而感到震惊。通过颠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新课学习的动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思考,为后续科学探究做好学习准备。

(四)创设问题情境,使科学探究更具实践性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究,不仅使课堂探究环节紧密而连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一课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课程,课标提出:“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关键在于设计”。在教学本课时,可以围绕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和体验制作产品的活动。例如,在新课导入时向学生介绍古代人民发明的投石机,仅用小小的人力便能将巨大的发射石准确弹射到敌军的位置,并向学生演示投石机教具装置,学生纷纷表示有趣,也想自己做一个。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投石机的原理是什么,我们也能自己做一个吗?”根据这一问题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以“制作简易投石机”为主题的研究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杠杆原理,并动手将所学的原理应用于实践当中去,设计并制作一个符合要求的投石机。这一实践课程不仅符合技术与工程课程的相关要求,而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三、总结

课堂导入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生活实际的情境教学将科学课堂回归到生活当中,引导学生建立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合理而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欲,维持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科学态度,提升课堂导入的教学效率,从而起到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是值得科学课教师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王艺桦.小学科学情境教学的多元切入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0(22):80-81.

[2]张艳.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J].新课程:上,2018(12):16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