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索家访新形式
——小组式家访
家访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访问,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一次家访就是一次让学生提高的机会。随着“千师访万家”活动的开展,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我几乎已经走遍班里每个学生的家。全面的家访,让我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家庭,了解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了解学生的个性与想法。同时,家访让我获得了更多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增进了我与学生的感情。
一、新尝试:小组式家访
新学期,新一轮的家访又开始了。按照往常,我和副班主任会先走进平时的问题学生,力求家长的配合,让问题学生得以转化。但由于新学期“双减”政策的落实,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取消了单元考试和期中考试,让我顿时心里没了底,担忧“双减”政策下,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否会一落千丈。所以,我决定改变以往的策略,先走访最近进步最大的学生——小冬。
家访对象确定后,我便告知小冬。小冬告诉我,他要和我分享上次家访时未和我介绍的东西。我听了,对此次的家访充满了期待,于是马上与小冬妈妈取得联系。接到电话的小冬妈妈表示十分欢迎我们的到来。正当我们要结束通话之时,小冬妈妈突然提议叫上住在周围的几位家长一起到她家,可以减轻我们的工作量。这个贴心的提议让我倍感温暖。但是,考虑到各个家庭的环境各不相同,如果家庭条件相差太悬殊,容易引发学生的自卑心理。经过了解和筛选,我选择了家庭条件相当的另外两名学生和家长一起到小冬家,进行一次小组形式的家访。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家访,也可以小组合作。对此,我充满了期待,期待此次小组形式的家访可以擦出火花。
二、新发现:小组交流收获多
到了家访的那天,我和副班主任如约来到小冬家。此时,三位妈妈已经摆好功夫茶具等候我们了。学生也融洽地挤在小冬房间聊天、看书了。因为已经有过之前家访的经历,加之任教四年来与这三位家长已经沟通交流多次,我们像朋友一般坐一起,饮茶畅谈。交流中,我发现,原来小组式的座谈可以擦出更多新的火花,迸发出更多新思维。
家访的开始,我们先对三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交流,特别是对第一轮家访后学生的变化。小冬,一直是班级中的佼佼者,但在表现上稍显害羞,有时不能大方展现自己。经过第一次家访后,我了解到学生本身是有很大的潜力,但是缺乏表现的机会。于是学校校园剧选角之时,我立即推荐了他。在我的鼓励下,小冬逐渐克服各种困难,完美演绎了自己的角色。随后,知道小冬喜欢看书,我又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百生讲坛。小冬妈妈谈到小冬的变化,十分欣慰。一旁的两位家长听了,也纷纷讲述自己学生的变化。欣慰的是,小轩和小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小轩是个聪明好动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但纪律方面较差。经过第一轮家访后,小轩变了,现在的他,上课能遵守纪律,还能积极发言,在家也更喜欢看书了。小轩的变化,家长特别高兴。小希也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唯一的问题是不敢表现,现在情况也有了好转。沟通时,我把侧重点放在小冬的身上,引导小冬妈妈说说教育经验。其他两个妈妈也特别感兴趣,因为三个学生的水平差不多,小冬进步最大,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一样的,那就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新探索:小组竞争挑战多
首战告捷,于是我们开始第二轮交流——“双减”政策下,如何家校配合,引导学生进步。交流中得知,三位妈妈对“双减”政策充满了担忧。我们告知家长,减轻作业量的同时我们设计了更加针对性的作业,也丰富了作业的形式,这对学生来说,会是一种挑战。听到这,几位家长的脸上的焦虑明显少了许多。
至于谈到无法得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个问题,小冬妈妈拿出了三本活页本,分别是针对语数英三科设置的。由于这学期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抄抄写写和练习册,有时会以手抄报、错题页、连环画、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出来。小冬妈妈抓住这一变化,仿照老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语文科为例,语文作业本里可以看到以整理整个单元知识的思维导图,还可以看到民间故事的连环画……形式丰富多样。另外两位家长看了,也纷纷竖起大拇指,说要效仿。
家长重视学生的学习,无疑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得在学生愿意的前提下进行,要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可能会使学生能厌学。这时,我也想到了一个主意,三个学生都在,何不趁此机会看看他们是否接受家长这种额外的作业。看到作业本时,三个学生的反应各不相同。小冬笑了笑,说:“这是我妈的法宝,也是我的定心石。”较为好动的小轩有点抗拒,小希则表示可以接受。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和竞争意识,我夸了夸小冬,说他是个勇于接受挑战的男子汉。听到我的夸奖,小轩不服气地说:“这样的挑战,我也敢接受!”听到这句话,我们互相对视,我知道我的计谋成功了。小轩妈妈和小希妈妈立即表示,那就来试试。原来,小组式的家访,真的能带给我们惊喜,收获多多。在家访后,我密切关注这三位学生,惊喜地发现,他们像三位战友,又像三位对手。我想,这次家访的目的,达到了。
四、新思考:让家访事半功倍
班主任工作非常繁杂,而家访是一种持续性的家校沟通模式,在兼顾教育学生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开展家访,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小组式的家访,是一次新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小组形式中,家长可以互相学习教育方法,把对方当做一面镜子,审视自己的教育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者不足。我想,这对教育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当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适合这种小组形式的家访,这需要我们从中进行筛选,才能事半功倍。
小组式的家访的成功尝试引发我的新思考,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如何让家访更高效呢?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选择有效的家访方式。除了小组式家访,我们还可以在进行家访后,请家长到校回访,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此外,利用微信等信息交流工具,以一对一或者小组群聊的模式,与家长进行实时沟通。我想,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思维模式,才能让家访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搭建起一条高效的家校沟通桥梁。
学生的进步,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共同配合。“千师访万家”活动的开展,拉进我们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走进学生家庭的同时,走进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内心。家访,一直在路上。我想,我们会一直访下去,在家访中探索新形式,更有效地开展活动,让学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