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立足强效提质,探索信息技术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施和运用 汕尾市城区香洲街道新楼小学
【摘要】在现代化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深入情趣驱动下,德育成为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部分。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通过对学生已有的价值观认知体系的启蒙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格与品质。为此,本文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和应用方法。
【关键词】强效提质;信息技术;小学《道德与法治》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驱动之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相比较于其它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渗透道德与法治,有助于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而这也是基础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此,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将技术和教学融合为一体,可以达到强效提质的教学效果,推进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体系化建设。
一、课题引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趣味性
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缺乏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教师通常采用板书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当中的内容以及形式较为单一,枯燥乏味的形式和内容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机会亦有所下降。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无法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的计算机实操能力较弱,无法应用信息技术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单一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造成了课堂学习的枯燥乏味度强化,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氛围没有被带动起来,教学环境被进一步抑制。总体而言,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质量亦是不高,相关的教学方案设计创新度有所缺乏。道德与法治是一个较为抽象化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认知层次还未能够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其道德认知观念仍旧需要由成年教育者予以正确的引导。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当中,教师所采用的往往是较为单一化的教材文本的输入与讲解形式,枯燥乏位的内容无法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此,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将《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渗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课堂上的学习互动,使《道德与法治》内容变得有趣与生动。
(二)创新性
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用中,依托线上线下教学设计优势在相关的教学平台中上传优质资源,并通过导航单的全方位设计和渗透性,将优质的学习和素材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导航单的形式进行学习,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将课堂学习和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巩固等紧密联合为一体,教师通过动态的学习演绎模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沉浸式教学的优势,进而构建学习认知体系,推进教学课前导学的实质性应用价值。借助线上模式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化优势,依托信息技术教育平台,教师在教学进行之前发布导学任务,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形成初步的知识认知,有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进一步推进《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引导。
二、课时设置,分阶段进行教学与渗透
(一)灵活性
丰富的学科实践教学形式能够极大地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系统亦有一定的作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优势,《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较为宽泛的学科,信息化技术有音频、视频、图像等多个展现形式,不同的学科内容展现形式都将进一步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上来说,信息化技术渗透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集合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由于理论和实践是属于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且相互影响的多元化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同样不能将两者的概念进行分离,而是需要做到全方位的渗透,因此,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需要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深入性的考量。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渗透教学,以教师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依据,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转化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治》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渗透性教学,由此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强化《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实效。
(二)适应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无论是在教学渗透形式亦或是内容渗透中,都具有其复杂性和多元性,每一个教学阶段都有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加之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有所不同,具体的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要具有适应性。通过资源的渗透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不断地拓展相关专业领域的关联性内容。从教师的角度上而言,学科和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以及渗透性,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实践操作,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为可视化的动态实操演绎,学生们不仅更易于接受,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加理解所学课程。通过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实际,采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重形式,将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与之相渗透,从而优化《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渗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实现强效提质的教学目的。
三、情境创设,加强学生知识内容吸收
(一)生活化
在强效提质的教育理念深入驱动之下,学习形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生活化情境设置应用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进一步发挥其多元化的应用优势。只有将道德与法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并以教育为载体在教学与生活当中进行渗透,才能进一步驱动教育实质性功能的发挥,领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及其意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实践操作,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为可视化的动态实操演绎,学生们不仅更易于接受,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加理解所学课程。通过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立足于专业课堂实际,采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重形式,着眼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学会通过道德知识和法治知识解决在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将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与之相渗透,以自主思考的形式对相关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梳理和强化,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力。
(二)实践性
由于学科特色以及学科内容的差异性,造成了《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中的设计多元化和方案践行针对性的特征,在课堂教学操作的过程当中,需要紧密结合学科特性以及教学目标来进行课程的设计。现代化信息技术渗透的教育践行,需要教师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并依据课程方案设计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由此才能够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实质性功能。此外,信息技术具有实践价值,亦要通过教学机制的有效性构建进行深入性的表现。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动性,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和社区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宣传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将《道德与法治》内容贯穿于社会实践当中,进一步构建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全环境。
四、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实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动态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渗透,使相关的教学内容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发挥《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能力的全方位提升,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具有极大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是强效提质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辛甜甜,徐莉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4):21-22.
[2]孙凯.巧用信息技术 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J].天津教育,2022(12):29-31.
[3]马进祥.巧用信息技术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高效[J].读写算,2022(11):10-12.
[4]凌菊.巧用信息技术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22(4):67-69.
[5]武长青.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2(8):111-113.
[6]罗中荫.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J].文理导航:上旬,2022(3):79-81.
[7]李敏敏.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Z1):118-120.
[8]周杰.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考,2022(7):159-161.
[9]涂凌云.树立课程资源观,助推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课程导学,2022(1):80-81.
[10]罗诚钢.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信息技术策略初探[J].新课程,2022(2):64-65.
责任编辑 胡春华